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中美能源合作的百年回顧與前瞻

2014-12-01 08:40:00 《財經》   作者: 陳衛東  

中美石油工業歷史上曾有過三次重大合作,均對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目前,世界能源格局面臨劇變,中美或將開啟第四輪能源合作,共同面對已經來臨的能源轉型和全球環境問題。我相信這將使一次全新模式的、全球范圍的、規模空前的合作

在今夏舉行的第六輪中美戰略與對話中,中美達成了100多項共識,涉及氣候變化、能源、環境議題的幾乎占了一半。

氣候和環境,與能源消費、結構密切相關。中國美國既是第一第二大能源消費大國,也是第一第二的能源生產大國,同時也是第一第二溫室氣體排放大國。在能源結構上,兩國都非常依賴于傳統的化石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氣在中國的比重高達92%,美國則是87%。

除了體量相近和能源環保關注相當以外,中美在能源結構和生產領域發展趨勢上卻表現出了越來越大的反差。過去5年,美國成為石油生產增長最快的國家,世界石油產量增加的一半來自于美國,美國頁巖氣革命使得頁巖氣產量在十年間增長了30倍,使得美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天然氣生產國,即將實現從天然氣進口國向出口國的轉變。煤炭發電比例首次降到50%以下,石油進口依存度也下降到了50%以下,而2013年二氧化碳排放也減少了7.6億噸,為世界減排之最。

中國也在發生革命性變化,三十多年改革開放,中國成為“世界工場”,能源消費迅速提高,目前中國人均能源消費已達到全球人均水平。這是中國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也是發達國家都走過的道路。但回過頭看,中國能源結構仍停留在世界百年前的水平,嚴重依賴煤炭,煤炭在一次能源的比重高達67%,中國消費了全球近20%能源,生產了約12%的GDP,卻排放了近27%的二氧化碳。

美國正在引領著新一輪的世界能源革命,全球能源大格局正在悄然發生重大轉變;中國則成全球第一石油進口大國了,進口依存度已經超過60%。兩方雙贏的能源合作,充滿想象空間。

事實上,中美能源合作歷史悠久,在155年的現代石油發展史上,中美石油工業有過三次重大的合作,均對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未來的能源轉型中,這種影響將持續存在并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中國貧油論

1907年陜北延長第一口近代油井出油后,引起了美國石油公司的重視,美孚石油公司試圖獲得開辦陜北油礦的權利。當時的北洋政府也想開采陜北延長油礦,以解決財政拮據。1914年,北洋政府將地方油礦一律“歸為國有”,設立“籌辦全國煤油事宜處”,繼之與美孚石油公司簽訂《中美合辦油礦合同》,開設溥利石油公司,在陜北延長成立“中美油礦事務所”。同年,美孚石油公司了地質師克拉普(化名馬棟臣)、福勒(化名王國棟)等六名地質師和五名測量技師,與中國人員組成中美勘探隊前往陜北進行石油地質勘察。

他們在陜北近10萬平方公里的范圍內進行了1:12000的地質測量,隨后又運來鉆機進行鉆探。從1914年至1916年先后在陜北黃陵、膚施、延長、同官司(今銅川)鉆了7口井,耗資250余萬元。這些井雖然都有顯示,但最終都沒有發現可供大規模開采的油層。這次美孚石油公司主持的陜北石油勘探成效甚微,中美合辦油礦之事遂告了結。

陜北石油勘探結束,克拉普和福勒回國后,根據他們在陜北勘探的結果對中國石油資源進行了評估,并發表了文章。最有代表性的文章發表于1926年第十卷的《美國石油地質學家協會會志》上,文章斷定中國東北絕大部分地區,從巖石類型及其時代來看,沒有含油的可能。然而某些地區值得考慮,其中最重要的是山西盆地,可能有小規模的油田存在,但不可能發現大的油田。

幾乎同一時期,先后有美國斯坦福大學地質學教授布萊克維爾德、美國新萊爾聯合石油公司地質師希洛埃、美國德士古石油公司羅杰斯等人發表文章論證“中國貧油”。這些地質師、學者都認為,中國境內大部分地區都是陸相地層,而只有海相地層才能形成大油田。當時主導世界石油地質屆的權威理論是“海相生油論”,該理論認為,在陸相地層中是不可能形成大油藏的,即使有也不具有工業開采價值。

此后“中國貧油論”嚴重影響著對中國石油資源的評價和認識,一直到60年代大慶會戰發現大慶油田,“中國貧油論”才和依賴洋油是的歷史一起“被甩進了太平洋”。

中海油的誕生

第二次中美石油合作,是指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石油工業改革、海洋石油開放,以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1972年尼克松訪華后,美國政府有限放寬了對華出口限制。中國則利用美國的新政策,不斷增加訂購美國的石油裝備。從1971年1000萬美元增加至1977年的1.1億美元。這個數字今天看起來很小,當時可是個天文數據。

1977年8月,美國能源部長斯萊辛格在白宮會見了中國駐美聯絡處主任韓旭。他對韓旭主任表示:經卡特總統批準,美國正式向中國政府發出邀請,希望中國政府派石油代表團訪問美國,考察美國的石油工業。1978年1月5日至31日,中國石油代表團成功地對美國進行了為期25天的歷史性訪問。當時代表團副團長兼秘書長的秦文采先生,后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第一任總經理,在他的回憶錄《山海之間》激情地寫道:“這是一支令世界矚目的中國走向開放的破冰之旅。這也是一支中美石油雙向溝通、建立互信的友好之旅。同時,這也是一支全面接受新思想、新觀念、新技術的學習之旅。”

秦文采在《山海之間》還記錄了他第一次登上美國墨西哥灣鉆井作業平臺時和老船長的一番對話:“大風來了的時候,你們怎么辦?”秦文采問。“停止作業,撤人。”老船長脫口而出。“船呢?”“船當然是交給上帝了。”老船長回答的既輕松又幽默,好像自己不是這條船的船長似的。短短的幾句話,給了秦文采一個遠比船體震動還要強烈的沖擊:“人在,設備在。”無論遭遇到多么難以抗拒的自然災害,無論在什么環境,也不管從事的是什么職業,這幾乎永遠是中國工人忠誠格守的信念,也是身體力行的格言。我們中國工人的主人翁理念,第一次受到西方人本主義的挑戰。人、機器,究竟什么是第一位的?這也引起了秦文采的思索。

這一夜,秦文采和那位老船長談到了船的性能、設備管理、倒班休息、配餐服務等,談了很多,談了很久。就是在這一次的美國考察,中國石油工業高層管理者才知道了石油公司、技術服務公司、鉆井承包商,按船天收取租金等等一系列全新的概念。秦文采等一行了解到,美國人在自己的體制與管理模式下,創造了非常優異的鉆井作業業績。

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模式,全新的體制,一切都是新鮮的,前所未聞的。西方的這樣一套成熟的現代化管理模式,拿到中國來行嗎?又怎樣才能與中國石油工業進行成功的對接?這次考察,海洋石油的改革開放,給中國石油工業日后的實踐刻下了深刻的印跡。沒有思想觀念、管理體制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就沒有今天的成就和面貌。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成立,正是訪問成果之一,它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產物,也是改革開放的成果、中美能源合作的成果。這一次中美能源合作,不論在經濟層面還是在觀念行為模式方面,影響都極為深遠。改革開放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海上油氣對外合作是吸引外資最多的領域。沒有這輪中美合作,就沒有中海油的今天——中國海洋油氣的產量已達5000萬噸油當量/年,從無到有,中國現在已是世界的海洋石油強國之一。

正文未完,請點擊分頁

責任編輯: 曹吉生

標簽:中美,能源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