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向來撲朔迷離。供需關系、地緣政治、金融投機,到底是什么因素驅動石油價格?在中東與伊朗局勢充滿變數、歐債危機、中國與全球經濟放緩的大環境中,國際油價呈何走勢?
4月5日,北京國際能源專家俱樂部特邀BP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克里斯多夫魯爾(ChristofRuehl)博士以"解謎國際油價"為主題,圍繞著上述問題與國內專家進行了交流。來自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法制辦、國家儲備中心、各大能源公司、行業協會、銀行和金融業機構、研究機構的80余位專家與會。魯爾博士主要觀點整理如下。
一、解讀國際油價波動存在6個謎團,多為經不起事實檢驗的猜測與誤解。
謎團1:油價波動源于金融投機炒作。投機是油價波動元兇的說法極有爭議:一是目前沒有足夠數據證實金融投機與油價之間的因果關系,紐約市場的投機持倉量跟隨油價波動而不是引導油價;二是金融投機者和其他市場分析員一樣,做買賣決定時看重的也是經濟和供需基本面數據;三是石油供需之間需要平衡,而投機者儲存原油的成本很高;四是全球有50%左右的石油貿易沒有經過交易平臺,屬于場外交易,對這部分交易缺少數據。
石油市場與其他市場一樣,投機買賣的存在有利于市場流動性與價格發現。對于石油生產商或消費者來說,金融期貨市場的套期保值可以規避油價大幅波動帶來的風險。投機在短期內對油價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但不是主導因素。如果OPEC國家將油價飆升歸罪于投機者是一種策略,中國等石油消費大國則應更加理性地認識油價形成機制與金融市場的作用,不要一味地將油價的波動歸咎于投機炒作。
謎團2:油價與美元匯率相關聯。過去20多年的數據顯示,美元指數(美元與其他主要貨幣之間的比價關系)與國際油價之間沒有長期系統性關聯,但不排除短期影響。短期內石油貿易的美元計價可以使美元的升貶與油價掛鉤,但很難界定因果關系。在主要貨幣可以自由匯兌的今天,實際上可以用任何貨幣購買石油,石油價格不會只盯著某一貨幣的價值。
謎團3:煉油產能緊張抬高油價。實際數據表明全球煉油產能一直在增加,但油價仍然呈不斷上漲趨勢。過去曾有人認為煉油產能制約推高油價,這一說法經不起考驗。
謎團4:對中東地區越來越大的依賴推高油價。這種說法是錯誤的:1965年以來數據表明,中東地區占世界石油產量的比例保持在30%上下,全球市場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并未上升。
謎團5:石油正在枯竭。這也是錯誤的說法:過去30年的數據顯示,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儲量逐年增加。
謎團6:石油生產已達峰值。過去100多年來,多個關于石油供應達到峰值并開始下降的預言都沒有得到印證。Hubert理論(石油產量呈到U型分布的理論)僅適用于特定地區或油田,不適宜于全球石油供應。在不計成本和環境影響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擴大石油生產或將其他原料轉化為油品。
二、研究國際油價應重點關注需求、供應、市場期望、石油與經濟反饋等主要因素。
一是市場需求因素。長期數據顯示,石油價格和需求之間的關系最為緊密可信。在OECD國家,石油價格與消費關系密切,油價上漲,消費量下降,反之亦然,消費對價格反應敏感。
但以上可信關系的先決條件是基于市場的國內成品油定價體系,但石油補貼扭曲石油需求,使得消費者不能按照價格變動做出調整。2006-2008年期間,全球石油需求增長大部分來自于石油補貼最多的國家。數據顯示高補貼的國家(如伊朗、沙特、科威特、阿聯酋)石油強度(單位GDP石油消費量)要比沒有補貼的國家高得多。
石油需求與價格的關系上有三個趨勢值得關注。一是OECD國家需求隨著價格上升而下降。二是石油生產國自身的石油需求因出口收入用于補貼國內消費而隨油價上漲而上升。中東國家占全球消費20%,這部分需求不應忽略。三是新興國家快速增長的剛性需求,預計2014年非OECD國家的需求將超過OECD國家。
二是市場供應因素。石油供應對價格變化反應較慢。從投資鉆井到實現最終市場供應需要很長時間,高油價所帶來的高產出要10-15年后才會展現。所以,短期供應和價格變化并沒有直接聯系。在全球石油供應方面要關注三個主要產區:OPEC、前蘇聯國家和其他非OPEC地區。1965年以來石油產量與油價的數據表明,OPEC11國(OPEC國家-伊拉克)產量多受地緣政治和OPEC政策影響,不是因油價升高而增產。2004年以后,OPEC更加積極地通過對成員國的產量配額管理來影響油價。非OPEC供應以滿足需求為主,與油價高低也沒有直接的線性關系:80年代初在油價大幅下滑時,非OPEC石油產量還在增長。
OPEC的剩余產能--短時間內大幅度增加產量的能力--是供應側影響價格的一個重要因素。OPEC剩余產能與油價有直接的相關關系,剩余產能越少,油價越高。對OPEC而言,占供應總量10-15%的剩余產能比較理想,可以幫助應對不可預測事件導致的供應中斷。但對于8000多萬桶/天的全球市場來說,只擁有200-300萬桶/天的剩余產能是不夠的。
三是市場期望。市場參與者對與石油供需形勢的判斷決定了他們的交易行為,因此他們的市場期望對油價有很大影響。市場參與者對地緣政治風險的擔心可能使油價背離供需基本面發展。
四是石油與經濟反饋。高油價影響世界經濟的復蘇,但對于不同經濟體影響不同,要考慮一國新增的石油進口成本和該國對產油國增加出口的凈差。相對于歐洲、中國與印度,美國除武器和少量農產品外缺少向產油國出口的產品,高油價因此對美國經濟影響最大。2004-2008年間,美國增加的出口只能抵消15%的新增石油進口成本,但歐盟則可以抵消80%,中國和印度60-50%。
終上所述,分析油價最重要的是關注基本面,即使對金融投機者而言也是如此。但石油供需關系卻因多種因素而受到扭曲。石油市場與天然氣、煤炭以及其他大宗商品并無本質上的差別,最大的不同在于政治因素的存在嚴重扭曲了石油市場。
三、全球石油定價體系改革的重點是使50%未公開交易的交易量公開化。
目前全球有50%的石油交易沒有在交易所進行,包括一些雙邊協議交易、對沖基金的場外交易、一些國家的戰略石油儲備等。這50%的交易有復雜的內部結構,又不受任何監管。這些交易的透明化可以為市場預測提供良好數據。
四、全球石油價格的"公平"水平在不斷上升。
對于經濟學家而言不存在石油的"公平價格",因為價格由很多因素決定而又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石油生產國提出了多個"公平"價格,從最初的35美元/桶,到2008年沙特提出的70-80美元/桶,現在已經達到100美元/桶,水平一直在上升。
五、邊際生產成本不一定是油價的決定因素。
與大多數商品不同,石油的價格不是由邊際生產成本(即滿足最后增量需求的最高生產成本)決定的。中東地區是保障全球石油供應的邊際生產商,但石油生產成本卻是最低。沙特等國不會因高油價而大規模開采其非常豐富的石油儲量,因此邊際成本定價理論不適合于石油市場。在石油市場,經常會出現價格影響成本的現象,即高油價導致油田服務公司成本的大幅度提高。
六、2012年油價趨勢:基本面決定油價下行趨勢,但伊朗等不確定性導致油價波動。
2012年2月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到10個月以來最高點。目前全球經濟處于調整期,增長率下調比較明顯,未來五、六年內增速會繼續下滑。日本、美國、歐洲政府面臨沉重債務,非OECD地區增長也相對放緩。與2011年相比,今年的OPEC11國、伊拉克和天然氣液供應量增加,非OPEC供應也將上升。從需求側看,OECD的需求下降,而非OECD需求上升。平衡供需形勢,預計2012年全球石油庫存量將增加50萬桶/天,這對油價形成下行壓力。
然而,伊朗局勢不可預見性很大。伊朗本身出口停滯可以被其他國家產量補充,但關閉霍爾木茲海峽造成的供應中斷將難以彌補。IEA國家釋放戰略石油儲備(IEA預測最大量為2000萬桶/天)和OPEC國家啟動剩余產能都不足以彌補這個缺口。由此產生的市場焦慮成為當前石油供需基本面的對立因素,給油價上升與波動帶來空間。伊朗本身沒有關閉霍爾木茲海峽的動力,因為此舉會使其喪失唯一的收入來源。但目前中東政治局面極為復雜,牽扯美國、以色列、黎巴嫩、敘利亞等多國關系,不能排除以色列對伊朗動武的可能性。基于供需基本面與地緣政治兩方面因素的作用,預計今年油價將維持在高位。
七、2030年:北美基本實現能源獨立,所有凈石油需求增長在亞洲。
北美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個國家。BP2030年能源展望顯示,2010-2030年間世界能源格局可能出現的最大變化就是北美從能源凈進口地區變為凈出口地區,主要源于加拿大油砂和美國頁巖油。另外,巴西深海石油和生物質燃料產量也將大幅上升。石油需求的缺口主要來自于亞太地區,特別是中印兩國,亞太成為全球能源安全最值得擔憂的地區。
北美能源獨立給我們帶來了兩大啟示。一是市場競爭是釋放美洲非常規能源發展潛力的關鍵因素。美洲國家成功開發大規模非常規油氣資源的經驗表明,資源儲量與技術并不起決定性作用,市場競爭才是關鍵。競爭催生了新技術開發與應用,激發了市場活力。二是全球能源市場治理格局可能改變。2030年美國將變成煤炭和天然氣出口國,石油只需要進口30%左右,而這些進口足以從加拿大或墨西哥獲得。這一格局可能改變美國政客對全球能源供應安全的興趣。
魯爾博士還就WTI與Brent原油差價、全球天然氣市場等問題做了解答。
與會專家對魯爾博士的觀點作出如下回應和探討。
1. 石油是一種金融化的戰略性資源,油價受基本面和非基本面諸多因素綜合影響。
單純的供需基本面并不足以解釋油價波動。除了供需平衡以外,石油產品的金融屬性和戰略屬性使得油價應從多方面因素綜合分析。石油市場的金融化使金融市場對油價影響的權重加大,應加強監管,避免金融機構放大地緣政治因素而加劇油價波動。美元因素對油價的影響也不能不考慮。石油不同于其他大宗商品,其戰略屬性使國際地緣政治對油價影響極大。本輪油價上升起源于2002年,剛好是美國反恐戰爭開始,也是美元開始貶值之年。地緣政治因素使油價波動不可預測。另外,能源科技發展對長期油價也有較大影響。
2. 北美能源獨立不會改變美國對全球事務的干預。
北美能源獨立可能會減少美國因其能源供應安全問題干預他國的動力,但并不意味著美國會放棄干涉中東等地區。美國在中東的戰略利益眾多,不單是能源問題。美國在中東的存在還可以控制其他國家的能源供應。另外,美國對全球航道安全的保護除了石油之外,還有其他大宗商品的運輸。所以北美能源獨立只意味著市場條件的變化,對世界格局產生的影響還需多角度綜合分析。
3. 應扭轉公眾對金融市場與油價關系的一些誤解。
我國民眾比較容易相信陰謀論,喜歡找替罪羊。但作為專家或決策機構,應客觀看待金融市場對油價的影響與作用,避免將油價上漲簡單地歸罪于西方投行的投機炒作與陰謀。同時國內輿論因油價上漲而攻擊石油國企也不盡理性。應向美國、巴西等國學習,積極在能源領域引入競爭力量,催生新的技術,推動本土資源的有效開發,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