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已經步入了“十二五”收官的最后決戰階段,行將進入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最后的一個五年計劃——“十三五”關鍵時期。這之前,長達十幾年經濟的超高速增長,通過轉方式、增效益、調結構,多措并舉、多方施策,使得經濟呈現了發展向好的勢頭,緊繃繃的能源供需關系,在“十二五”期間出現了緩解,漸顯寬松。但是工業化、城鎮化和生態環境建設,對于能源需求和供應的壓力依然存在,嚴重的霧霾頻頻出現,由北及南侵襲了半個中國,綠色低碳已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必然的選擇。“面對能源供需格局新變化、國際能源發展新趨勢,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必須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是長期戰略,必須從當前做起。”為此,習近平主席在今年6月13日中央財經小組第六次會議上,提出了4個涉能“革命”和全面加強國際能源合作等五點要求。
能源消費革命內涵和長遠目標
歷史數據表明,經濟社會的發展總是伴隨著能源消費的增長;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由于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人類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持續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大踏步地進入能源消費領域,一些工業化國家的能源消費沒有增長反而出現了下降。美國2005年以后一次能源消費逐步下降,2012年與2005年相比已下降6.05%;日本2005年以后一次能源消費也開始下降,2012年比2005年能源消費下降了10.0%。我國近12年8.93%的能源消費增速遠遠高于同期世界2.44%的增長速度。BP世界能源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包括核能、水電、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在內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費量合計為19.78億噸油當量,2010-2013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4.2%,與2000-2010年相比,提高1.1個百分點,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14.6%提高至15.5%。但是2013年,全球油、氣、煤三大化石能源消費總量107.53億噸油當量,2010-2013年年均復合增長率僅為1.7%,與2000-2010年相比,下降0.7個百分點。在全球化石能源消費增長放緩的同時,近年來,北美洲、歐洲及歐亞大陸化石能源消費量甚至出現了絕對量下降。一些致力于發展風電、太陽能的北歐國家,信心十足地創建零能耗建筑物和能源消費零增長的未來。
能源消費革命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鮮明的時代特色,是在國內外能源消費激變情勢下的戰略性決策。“革命”二字有哲學和政治、社會領域的多種釋義,可以概括為一種強制性的破舊立新,是對舊的社會形態、制度的更替、全新的變革。對于延伸引用的能源消費“革命”,筆者解讀為:能源消費理念、消費模式,包括消費結構、消費制度,能源利用技術的一種創新性的根本變革,是伴隨著量變的發生必然導致的質變過程。一百多年來人類經歷的文明進步史,由于工業革命導致能源消費增量發生巨變,通過能源技術革命促進了從柴草木炭低熱值燃料到煤炭、石油高碳高熱值能源利用的質的轉變;而當我們步入到綠色低碳發展的后工業時代,化石能源消費的減量化過程,必然引發高碳熱值能源轉向低碳清潔能源利用的再一次質的轉變。可再生能源的可利用的等值熱能低,除由于其時間性和季節性變化等資源特性可利用小時數低外,很重要的原因是現在掌握的開發技術對風能、太陽能的開發利用的轉換效率低,并且缺少大容量的儲能設施。它在某種程度上說并不是一種低能級的能源,而是需要創新的技術大力提高其開發利用的效率和低成本利用。
“十二五計劃”中提出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政策,設定了能源消費的“天花板”,這是能源消費革命的前奏,其目標必定是實現能源消費可控到零增長并走向負增長,實現能源清潔和高效利用,這是能源消費革命的終極目標。如果仍沿襲過去的理念及其制度設計是無法實現的。推動能源消費的革命,必須建立新的制度,形成新的路徑,才能到達希望的彼岸。
戰略與規劃的研究制定
引入“零增長”思路
據多家機構多種方法的能源需求預測,我國能源消費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仍將處于持續增長的過程,這是未來極可能出現的情景,測算的依據和方法的選擇似無可非議。在這種情況下能源消費零增長的理念的提出,是很容易引起歧義的命題。但是,對中國而言,能源消費革命成果的積累,經濟發展的緩行常態化和產業升級,不合理使用能源得到抑制,能源效率的提高,以及替代能源大幅增加,使我們有理由相信能源消費的零增長(也可以理解為進入持續的低速增長,如在1%~2%),是遲早要發生的一種情景,不會遙遙無期。
迄今,我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實力的增強,不僅惠及民生,也是對世界貢獻的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與此同時,我們也“榮升”為頭號的能源消費和能源生產、碳排放的大國。由于我國人口多,地區發展不平衡,如果按人口平均計算的各項指標來評價,我國仍然是低水平的。但是壓力依然存在,我國的GDP僅占世界1/10強,能源消費卻占世界的1/5(IEA.2010;BP.2011統計數據)。“光榮”與“責任(壓力)”并存。現在我國每年能源消費量的凈增量為2億噸左右的標準煤,增加的消費量沖減了節能減排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世界其他國家的減少量。“光榮與責任”需要我國在能源消費量的減量化上作出貢獻,同時,對我國也是一個“減負”和瘦身的過程。
那么能源消費的零增長是否會出現?何時出現?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縱觀幾十年來,我國的經濟—能源的發展路線,是大量地增加能源消費,滿足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循此思路,大都是節約優先、低碳發展情景下,實現能源消費增量平衡的能源戰略和能源發展規劃。世界銀行的數據表明,2013年按購買力評價的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DNI)已經達到11850國際元(現價),已經超過11000國際元的門檻。權威研究報告指出,越過了“中等收入陷阱”,即將步入中等高收入國家行列,今后經濟增速將進入中速緩行發展階段。近2年的經濟增長確實跌進7%~8%區間,但是產業升級加快,今年上半年,出現了第三產業增速快于工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節能減排效果明顯,與此同時,能源消費的速度也有較多的回落。在可預見的能源經濟情勢下,研判未來走向,適時啟動能源消費零增長的規劃研究是必要的。
在電力領域,有些研究機構已經在一些城市,甚至區域電網也超前地進行了電力負荷飽和及其特性的研究。他們采用了國外的先進的科學研究方法,以電力負荷上升到S曲線的最高時間段,年增長率小于2%的情況下,定義為電力負荷飽和時間點的預測及其特性研究。能源需求也將隨著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條件、結構變化和技術發展,出現類似的能源需求(總量或者人均指標)的飽和點,也就是能源消費的零增長時期的到來。當然許多的研究都說明,飽和負荷出現都是在一個國家或地區按照錢納里對工業化階段的劃分,是在工業化的第六階段,亦即后工業社會。
需要把零增長的理念引入到能源戰略與規劃的研究中,利用反向思維的研究方法,解析低碳發展的路徑,謀劃未來能源發展之策,探索合理的結構和布局。首先應確立一個能源消費零增長的情景:通過大量的數據采集和分析,運用模型方法預測出能源消費零增長出現的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及其特點,如產業結構、經濟總量、人口狀況、生活質量、資源和環境約束等。成果的應用將為規劃、戰略選擇和政策、制度的制定提供新的思路和實現的路線圖。減量化研究的主要方法與增量研究沒有太大的本質區別,但需要構建新的分析框架和數學模型的選擇與開發,作為超前和探索性研究可選擇地域范圍較小、經濟發達地區,先行規劃研究,在取得成果的基礎上擴大研究范圍,并且盡早應用到戰略和規劃的制定中。
推動能源革命規制我國能源發展
推動能源消費革命和能源生產革命需要加快市場化改革,還原能源的商品屬性,去除非市場化因素,明確市場主體的地位,構建有效的競爭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作為推進能源革命的頂層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發揮能源法律規范的引領和保障作用。
完善能源市場功能,重要的是還原能源商品屬性的同時,能源消費者的市場主體歸位和法定,消費者具有公平、無歧視的選擇權,輔以能源消費端的用能、用電智能化,自由選取用電時間、時段,實現用電量的實時計量和價格可選,能源供應市場將受到真實的需求驅動。政府運用的價格、稅費、獎懲政策,要較少地使用在能源供應測,激勵更多的消費者合理使用能源和選用清潔的可替代能源。
消費者是能源消費革命重要的實施主體和責任主體,其用能的習慣與偏好,除了法律應予權益的保障,還應該通過能源法律和政策來規范和引導糾正其不合理性,使之達到全社會都去節約使用能源。
伴隨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提升,過度用能、奢侈用能現象比較嚴重,卻缺少合理用能的可行的考量標準和規范。為展現經濟的繁榮塑造城市形象,五彩斑斕的廣場和建筑物燈光照明,徹夜開放;為了盡顯豪華的居家環境,采用高耗能燈具;近幾年在住房市場中,待售住房和規模不小的度假休閑房,空房率高,連片供熱不能單戶熱控制和計量,在無人居住的情況下,仍然在耗能供暖。以上種種無不造成能源的過度使用和奢華消費,與建設節約型社會要求相距甚遠。但是在現行能源消費制度下,只要能夠支付得起能源費用,用多少都是合理合法的,有些時候還被作為促進消費的措施和手段。提高人們的節能意識,雖然采取了經濟政策激勵和宣傳教育的方式,但是由于缺少法律調整的手段,效果有限。通過制定新的法規制度引導能源消費群體的消費觀和理念的改變,規范消費者合理用能行為,是能源消費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費新的能源立法訴求。
能源生產和供應在市場需求驅動和變動下,調整生產供應量和品種以達平衡。但是一些計劃性的指標分配和政府對市場的干預,仍在能源市場的供需平衡中起作用,反映能源真實成本的價格機制尚未成就,導致市場的需求往往失真。比如國家對可再生能源供應端的補貼政策,為生產商帶來利好,但受補貼資金量的限制,需通過項目審批核準,其結果有的地方蜂擁而上,電網消納不了;有的地方則受補貼額的局限,欲建不能,棄風棄光與裝機不足分別在不同地區出現。這樣就產生了兩種聲音:有的說產能過剩,有的說不足。能源項目的無序建設和規劃目標的朝令夕改,無不反射出能源發展沒有得到規制。其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市場的信號失靈,失靈的原因是市場化不足和機制缺欠,市場主體的需求受到非市場因素的影響被抑制或者放大。只有通過能源體制的深化改革,消除政府對市場的控制,建立公平、有效競爭的能源市場結構和運行機制,釋放出需求的真實信息,使能源供應側作出及時反應和調整,能源的規制發展才能進入軌道。
無論是能源消費革命還是能源生產革命,必須建立在相應的體制、機制和制度的保障基礎上。深化能源體制改革首當其沖,建立和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的機制,必須加快能源的市場化改革。消費者、投資者和能源生產供應企業,都是市場的主體,其標志是投資和消費行為以及權益的實現,遵循市場規則和法律規范,靠市場發揮作用。能源領域是市場化程度不高的產業部門,究其原因是長期以來制定政策和改革決策的基點,是把能源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的戰略產業,國有經濟成分較高,是國家經濟安全的支撐,擔心改革傷筋斷骨,改革難以深化,從而延滯了改革進程。國家對國企的控制與依賴,加劇了國企的市場壟斷。能源規劃的法律地位缺失,能源項目往往與規劃計劃脫節,企業市場準入和項目審核制,人為操作空間太大,其結果是無序建設亂象橫生、腐敗漫延和騙補頻發,環境生態破壞未得到根本治理。能源產品市場價格機制沒有形成,政府的價格制定,違背市場經濟原則造成上下游企業的利益差不合理。煤電聯動的機理是對的,但不是通過市場機制,而是政府人為調控,按著葫蘆起了瓢。如果采用企業市場定價,政府監管其成本和利潤率,將起到對企業投資和資本運作的利益保障和投資的導向作用。
現行的財政補貼制度,主要是補給項目的建設和運營方,對于消費者缺乏激勵。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分布與能源的主要消費地呈逆向分布,西北部大規模的可再生能源基地向東部地區輸送,輸送成本高成了消納風電的經濟性障礙,實施在消費端財政補貼及消費者自愿認購的政策,一方面可以沖減用戶負擔的高成本,另一方面對用戶產生激勵作用,促進自愿認購,從而利于拓寬新能源市場。同時為培育新能源產業的競爭能力,加快商業化和產業化的步伐,財稅扶持政策要建立逐漸弱化和適時退出機制。
以能源革命為主導,深化能源改革,規范消費行為、規制能源發展。加快能源法律法規的立改廢,構建中國特色的能源法律體系。廢除計劃經濟不適合能源市場化的法規、規章制度,修改不適用的法條和規范,創新制度完善法律規范,使我國的能源發展步入快車道,建成現代能源產業,是我們面臨的十分緊迫的任務。(作者系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