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地區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交通樞紐和重要能源產地,是中國西進策略成功的關鍵。近幾個月來,世界能源價格的暴跌給該地區的五個斯坦國家帶來了相當大的影響。本文將從經濟與政治兩方面對相關的風險進行分析,希望能夠引起有關部門和企業的重視。
中國西進戰略的其中一個重要考慮就是獲取中亞的油氣資源。然而,隨著國際能源價格的下降,相關能源項目的高成本問題開始凸顯出來。中國與土庫曼斯坦之間的中國-中亞D線管道之所以花了數年時間才達成協議,就是因為項目的盈利性對雙方來說都是一個難題。事實上,自輸氣以來,中石油一直在虧本運營。再說土庫曼斯坦的鄰國哈薩克斯坦。2013年,在外國能源企業因高成本紛紛離開該國之際,中石油卻購買了儲量巨大的卡沙甘油田的部分股份,并希望將其原油通過管道運往中國。然而,一年多過去了,除了管道泄露的事故以外卻沒有多少關于項目進展的消息。面對可能是世界上最昂貴的石油開發項目,再算上高昂的管道建設費用,中石油在該項目上的盈利可能性令人高度懷疑。能源安全的核心就是在價格與供應上取得一個平衡點,而在全球能源價格可能持續低迷的背景下,我國后續的中亞能源項目還需更仔細的論證分析。
中國之所以愿意接受到岸價格較高的中亞油氣是因為國內普遍認為這條供應線路較為安全。然而,且不說阿富汗可能的政治崩盤和當地依然嚴峻的恐怖主義威脅,國際油價下跌給中亞地區帶來的政治沖擊也需要額外考慮。中亞五個斯坦國家除了吉爾吉斯斯坦是民主體制外,其余都為威權統治。中亞產油國的經濟結構較為單一,若油價繼續保持在低位將對當地統治者收買政治支持以及維持社會秩序的能力產生影響。而在能源進口國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勞工匯款分別占到當地國內生產總值的40%以及30%以上。目前,勞工主要目的地國俄羅斯的經濟危機已經使兩國收入受到損失。在俄羅斯找不到工作而回國的年輕人將對當地社會及政治穩定造成極大的影響。
經濟困難還會帶來民族主義的上升。中亞地區的經濟融合度與東盟以及歐盟差距明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該地區國家間的政治關系時有緊張。舉例來說,烏塔兩國曾因水電站爭端中斷鐵路運輸。因此,中國整合該地區的交通以及輸氣系統并不容易。再看中國與斯坦五國的關系,與當地統治精英歡迎中國不同,多份民調顯示,近年來持中國威脅論的普通民眾的比例在中亞地區有所上升。在哈薩克斯坦,人們擔心中國企業將會控制他們的經濟;在塔吉克斯坦,很多人認為中國人娶走了當地的漂亮女人;在吉爾吉斯斯坦,人們抱怨中國企業不喜歡招募當地員工。作為斯坦五國里最大的兩個國家,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將分別于今年以及明年舉行大選。兩位已經在位25年的總統雖然連任可能性極大,但七十中旬高齡的他們并沒有選定自己的接任者。如果他們突然去世,兩國的國內政治將很有可能陷入混亂。屆時,以上提到的對中國的不滿情緒就有可能被宣揚民族主義的政客利用,導致中國企業在當地的利益受損。
考慮到中國企業在中亞的投資多為能源項目,長周期的行業特點使相關企業必須對能源價格以及當地政治風險的長期趨勢做好預案以及即時監測。高校及其它研究機構也應該鼓勵中亞研究,使中國的絲綢之路戰略得到扎實的國別研究支持。
(作者簡介:諸正現就職于美國榮鼎咨詢公司,曾在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和美洲對話等智庫工作,研究課題包括中國與歐美以及其他新興市場的政治和經貿關系。有志于幫助中國企業更好地了解海外投資的政治風險。)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