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的石油收入都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石油機構都是政府特別關注的;由于國家體制和石油工業發展歷史的不同,各國管理模式各不相同
石油“Petroleum”源自希臘字“Petro”,即巖石(Rock),而拉丁字“oleum”為英文中的“油”(Oil)字。根據歷史記載,石油早在4000年前就已被人類使用,如巴比倫時期,柏油就被用來筑墻和造橋;古波斯的上流社會用石油來當藥品及點燈用。到八世紀初,伊拉克巴格達新建的街道已采用天然瀝青來鋪設路面。
公元9世紀中葉,在阿塞拜疆巴庫地區發現了油田,當時開采出來的原油只用來生產輕油。這已在十三世紀馬可?波羅東游記中有所記載。
在350年前,人們使用的能源是以煤炭和柴薪(生物質燃料)為主。現代石油工業是以1852年波蘭藥劑師依格納茨·盧卡西維茨(Jan Józef Ignacy·ukasiewicz,1822~1882年)發現從石油中提取煤油為標志,當年在波蘭克羅斯諾(Krosno)市附近的波坡卡(Bobrka)開發了油礦場,這是近代第一個油礦。從此,油礦在全世界不斷被發現,1861年在俄國巴庫建成了第一個煉油廠,這是當時全球最大的生產廠,約占全球成品油產量的90%。
現代石油工業指普及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先進生產手段及現代化管理從事生產活動的石油工業。主要特征是:擁有大批文化和技術素質高的技術人員和工人,生產過程實現機械化、半自動化、自動化并采用先進的工藝設備和新型材料;高度嚴密的專業分工和協作;廣泛應用電子計算機技術;采用運籌學等科學管理方法。有些國家有明確的現代石油時代的開始年份,如波蘭石油工業開始年份為1852年,以依格納茨·盧卡西維茨建立博布爾卡(Bobrka)油礦場為標志;美國石油工業開始年份為1859年,以埃德溫·德雷克(Edwin Drake,1819~1880年)在賓夕法尼亞州泰特斯維爾附近挖掘了美國第一口油井為標志;美國天然氣工業開始年份為1821年,以威廉·哈特(William Hart)開挖賓夕法尼亞州弗里多尼亞淺層氣井為標志;蘇聯以1946年為現代天然氣工業開始年份,以建成800公里的薩拉托夫—莫斯科管道為標志。中國沒有明確的提法,但從本文可以看出中國石油管理機構的沿革。
世界各國的石油收入都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石油機構都是政府特別關注的;由于國家體制和石油工業發展歷史的不同,各國管理模式各不相同。一般來說,經濟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市場高度自由化,石油開發公司多,而多數國家是高度壟斷管理。不能得出自由化就比壟斷好的結論。縱觀中國石油管理機構發展的歷史,發展至今形成“三桶油”。從2000年起,油桶內又發生不少的機構調整,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估計油桶內的不少人都講不清怎么調整的,油桶外的人更是云里霧里。“三桶油”是否成為一大桶油,都是根據形勢發展決定的,不能說反對合并的就是阻力。
閑話少說,書歸正傳。
中國石油管理機構的變遷
清政府期間
1878年,光緒三年(1877年)福建巡撫丁日昌、秦呈清開發苗栗出磺坑石油,翌年聘請美國技師進行鉆探,井深120米,日產原油1.5噸左右。1878年清政府在臺灣苗栗設置的礦油局,負責出磺坑油田的鉆井采油業務。這是中國近代石油工業的第一個管理機構,但沒有領導中國石油勘探事業。光緒十一年(1885年)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在苗栗地區鉆探,先后鉆五口井,井深120米,僅一口見油氣,產量很少。
1904年,在臺灣發現天然氣田,標志著政府組織領導下發現氣田的開始。
1907年,在陜西成立延長石油官廠,隸屬清政府農工商部。陜北官府聘請日本技師在延長進行石油勘查工作。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8月陜西延長官府聘日本技師和工匠購置日本制造的鉆井設備,打出了第一口油井。
1914年,北洋政府在北京設立“籌辦全國煤油礦事宜處”,統一經營全國的石油事業。
國民政府期間
1934年,南京國民黨政府成立資源委員會,它是國民黨政府經營重工業廠礦的主要機構,資源委員會前身為1932年成立的國防設計委員會,1934年改組時改為此名稱,隸屬軍事委員會。1938年改隸經濟部。1946年又改隸行政院。抗日戰爭前,用德國提供的資金、設備和技術,舉辦重工業,壟斷鎢、銻的出口貿易,主要與德國易貨。抗日戰爭時期,該會壟斷國民黨統治區鋼鐵、有色金屬、電力、煤、屬于、機械、電工、化工等重工業。1945年底所轄企業達128個。戰后接收日本在中國的重、輕工業企業,所轄企業增至291個。建國后,該會在大陸所屬企業收歸人民所有。
1934年7月,經濟部資源委員會成立陜北油礦勘探處、甘肅油礦局。
1936年6月,經濟部資源委員會在重慶建立四川石油勘探處,處長王檠。1937年10月28日在工程師王顯文的組織下,巴縣石油溝巴1井開始鉆探。掀開了中國近代油氣鉆井史上使用旋轉鉆機的歷史篇章……。
1946年,抗日戰爭勝利后,資源委員會將其接收的日偽在東北、臺灣和上海等地的煉油廠和儲油設施,與在抗戰期間興辦的甘肅玉門油礦等單位合并,于1946年6月1日在上海創建中國石油有限公司。翁文灝任總經理。下轄玉門、臺灣等油礦勘探處,高雄、東北、上海、玉門等處煉油廠。在上海、天津等各大城市設立營業所,銷售和分配石油產品。并與招商局合組中國油輪公司(后直轄資源委員會),負責運輸石油。
1949年,中國石油有限公司遷往臺灣,改隸經濟部,現臺灣省經營石油和天然氣的機構,位于臺北市。主要業務包括油氣的勘探、開發、煉制以及石油化工產品和地熱能源的銷售。因公司名稱與大陸“中國石油”容易混淆,后來將“中國石油有限公司”更名為“臺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
人民政府期間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央人民政府設立燃料工業部。在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下設西北石油管理局、東北石油管理局。
1949年12月,西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接管資源委員會中國石油公司四川石油勘探處和重慶營業所,同月,西南軍政委員會任命黃汲清委員負責籌建西南地區地質調查機構。
1950年6月,燃料工業部成立石油管理總局西北石油管理局陜北勘探大隊。
1950年7月1日,四川石油勘探處和重慶營業所合并,成立中央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重慶辦事處。
1952年11月1日,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重慶辦事處撤消,成立西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西南石油勘探處。
1953年,撤消西北石油管理局,成立石油鉆探局和石油地質局。
1953年4月,西南石油勘探處由重慶遷到成都。
1953年7月,撤消石油管理總局,成立燃料工業部地質局和鉆探局。
1954年5月,陜北勘探大隊由延安遷往寧夏吳忠市。
1955年6月,成立燃料工業部西安地質調查處。同年9月更名為石油工業部西安地質調查處。
1955年9月1日,成立石油工業部。部機關設地質勘探等13個司,下屬單位有3個勘探局、10座煉油廠、4個機械廠、2個工程公司等,職工總數為8萬人。當時擁有12個地震隊、55個重磁力隊、120個鉆井隊,共4有10個油田,年產原油96.6萬噸。
1955年11月,西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西南石油勘探處改名為石油工業部四川石油勘探局。
1958年5月,更名為石油工業部銀川石油勘探處。8月25日機關從西安遷往銀川。
1958年6月,四川石油勘探局更名為四川石油管理局。
1958年7月,石油工業部西安地質調查處成立石油工業部陜甘寧石油勘探局。石油工業部銀川石油勘探處更名為石油工業部銀川石油勘探局。
文化大革命期間
1965年5月,撤消四川石油管理局,成立石油工業部四川石油會戰指揮部。
1966年1月,石油工業部銀川石油勘探局更名為玉門石油管理局銀川石油會戰指揮部。
1967年3月27日,撤消石油工業部四川石油會戰指揮部,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川石油管理局軍事管制委員會。
1969年10月,玉門石油管理局銀川石油會戰指揮部更名為玉門石油管理局陜甘寧會戰指揮籌備處。
1969年12月,更名為玉門石油管理局隴東會戰指揮籌備處。
1970年1月,更名為玉門石油管理局隴東地區石油勘探指揮部。
1970年6月22日,煤炭工業部、石油工業部、化學工業部合并,成立燃料化學工業部。
1970年11月,撤消玉門石油管理局隴東地區石油勘探指揮部,成立蘭州軍區長慶油田會戰指揮部。機關設在寧縣長慶橋,后遷至慶陽。
1975年1月17日,撤消燃料化學工業部,成立煤炭工業部和石油化學工業部。
1975年9月,成立石油化學工業部長慶油田指揮部。
1976年,更名為石油化學工業部長慶油田會戰指揮部。1978年3月又更名為石油工業部長慶油田會戰指揮部。
1982-1988年成立專業公司:CNOOC、SINOPEC和CNPC。直屬國務院兼備行政職能
1978年3月5日,撤消燃料化學工業部,成立石油工業部和化學工業部。
1978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川石油管理局軍事管制委員會改為四川省石油管理局。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