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天然氣市場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和挑戰,上下游相關企業也對未來發展的方向感到迷茫。建議國家明確天然氣在能源戰略中的定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深化改革,通過市場化機制引導天然氣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天然氣作為清潔高效的化石能源,長期以來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相關企業也不遺余力地推動天然氣業務的大發展。在當前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雙重背景下,我國政府更是提出了十分積極的發展目標?!短烊粴獍l展“十二五”規劃》提出2015年天然氣消費量達到2300億立方米;2014年出臺的《能源行業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提出2015年天然氣消費比重達到7%,2017年提高到9%以上;同年發布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和《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又提出2020年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0%以上,利用量達到3600億立方米。
我國人均天然氣消費量和天然氣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均為全球平均水平的1/4,可以說,無論是從當前治理環境的緊迫性來看,還是從兌現我國政府向國際社會做出的碳排放承諾來看,天然氣發展目標非常適宜。
但實際情況并不如預期般樂觀。由于經濟增速換擋、氣價上調、煤炭價格下挫及其他替代能源的快速發展,2014年我國天然氣消費增速結束了連續十幾年兩位數增長歷史,增速大幅回落至8.6%,創2002年以來的新低。根據國家發改委統計數據,2015年一季度全國天然氣消費增速同比僅增長4.8%,4月份甚至同比下跌5.9%。估計2015年天然氣消費量能達到2000億立方米就不錯了,與“十二五”規劃的2300億立方米目標相去甚遠。
目前看來,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的挑戰和困難極大。2020年天然氣消費量要達到3600億立方米,意味著未來5年年均需求增量不能低于300億立方米;而2000—2014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從245億立方米增至1800億立方米,年均增量僅為110億立方米,即便在增量最大的2011年也僅為230億立方米。如果“十三五”期間沒有強有力的政策支持,2020年全國天然氣需求連3000億立方米都很難實現。特別是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影響,整個能源行業都不景氣,煤炭市場持續萎靡,電力需求陷入低谷,天然氣行業又怎能獨善其身?
與需求疲弱相對應的,則是我國天然氣資源供應能力的嚴重過剩,粗略估算年富余量至少在100億立方米以上,特別是最近幾年大量照付不議的長貿進口合同陸續進入窗口期,將進一步加劇資源過剩的局面。
進口管道氣方面,已投產的中亞天然氣管道A、B、C線合計設計輸氣能力550億立方米/年,中亞天然氣管道D線境外段也已經在2014年開工,計劃2016年通氣,設計輸氣能力300億立方米/年。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也已簽署購銷協議,計劃2018年建成,設計輸氣能力380億立方米/年。加上中緬天然氣管道,2020年我國進口天然氣管道合計輸氣能力將高達1350億立方米,甚至超過2014年國內天然氣產量。
進口液化天然氣(LNG)方面,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已有11座LNG接收站建成投產,合計能力4080萬噸/年,另有近2000萬噸/年的產能在建。盡管去年我國LNG進口量僅為1985萬噸,但石油石化三大企業簽署的協議LNG進口總量已經超過4200萬噸/年。最近幾年,我國將有大量的進口LNG協議進入窗口期,除了2014年開始執行的PNGLNG(200萬噸/年)和QCLNG(360萬噸/年)外,還包括BGPortfolio(500萬噸/年)、APLNG(760萬噸/年)、GorgonLNG(225萬噸/年)和ShellPortfolio(200萬噸/年)等。
此外,我們還需特別警惕國際現貨LNG對國內天然氣市場的沖擊。當前全球LNG市場資源嚴重過剩,國際上游貿易企業已經把中國作為“泄洪”的主要對象之一。它們一方面通過與油價掛鉤的方式以超過12美元/MMBtu的價格向我們銷售長貿資源,另一方面又以7~8美元/MMBtu的現貨價格沖擊國內天然氣市場。這將嚴重擾亂我國天然氣市場秩序,導致夏季上游氣田大規模限產,并進一步拉大天然氣管網冬夏峰谷差,對管網正常生產運行造成巨大沖擊。我國對天然氣進出口沒有特殊管制,國家有關部門正推動管網設施公平開放,并將LNG接收站也列為開放對象之一。然而,美國所有新建LNG接收站都不受第三方開放條款支配,歐洲新建LNG接收站也大多獲得了第三方開放豁免。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天然氣市場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和挑戰,上下游相關企業也對未來發展的方向感到迷茫。建議國家明確天然氣在能源戰略中的定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深化改革,通過市場化機制引導天然氣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