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上游原油價格波動劇烈、下游需求并無起色的內外夾擊,我國石化產業整體結束高速增長階段,進入中高速增長,轉型發展迫在眉睫。正在成都舉行的“2015中國塑料產業大會”上,業內專家認為石化市場仍有巨大潛力,企業要抓住時代機遇,與智能制造、金融、互聯網融合,主動謀求轉型升級。
石化產業是我國重要的工業支柱之一,從中國石油和化工聯合會的數據上看,我國石化產業的生產保持增長,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14年我國石化產業規模擴大8.4%,產值較2013年增長1萬億元,但是整個行業的下行壓力卻也不斷加大。
從連續比較數據上看,截至目前,我國石化行業全行業的總業務投入同比下降6.6%,全行業投資同比僅增長4.1%,較2014年同期降低了5.8個百分點,創下2000年以來的最低點;產品利潤比2014年同期下降3.6%;而在主營業務收入上更是從2012年同比增長的12.7%,降低至今年可能是負增長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在產品盈利方面,整體上是下游企業好于上游企業,三資企業好于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好于國有企業。
中國石油和化工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趙俊貴認為,這些表明我國是有化工行業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的轉變已經開始,并要求進入綠色發展的新階段。
盡管如此,我國未來石化行業的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首先,按照發達國家的石化產業發展經驗上看,通常在人均1.5萬美元的石化產品時,才會達到該國化工品消費量的峰值。我國目前人均享有的化工品價值仍遠不足這個數量級;其次,化工品仍是一個貿易進口逆差的行業,國內對化工品的需求仍比較強烈,國內的化工品生產部分仍需要進口;第三,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的化工產業仍保持著較快的增長速度,起增長水平遠高該地區的經濟增長水平。
趙俊貴認為,我國新能源、電子信息,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的加快發展,有利于石化行業的創新發展,提高產業的專業化程度。
但是轉型不僅僅是說在生產技術等方面的轉變,更是要在經營管理的軟件上發生變化。正如南華期貨總經理羅旭峰介紹,在世界500強的企業中,有94%的企業都在使用期貨、期權及金融衍生品,而全球500強中的原材料企業幾乎都在使用這些金融工具。金融工具的應用是這些企業對抗市場風險的有力武器,同時也增加了這些企業應對行業周期的能力。
趙俊貴認為,從我國期貨市場及金融衍生品發展的角度上看,與金融工具的融合將會帶來一次商業模式的創新與發展。而當前正在推動的智能制造對傳統產業的改造,以及互聯網加快融入實體產業,經濟模式的創新也帶來巨大的機遇,這是“傳統石化產業和互聯網、金融工具創新歷史性交匯的機遇。”
來自石化領域一家知名咨詢公司調查顯示,亞洲占到全球消費人口的55%,我們已經從2007年的26%上升到2011年的34%。在可預見的未來,亞洲將保持全球增長中心的地位。
業內專家指出,無論是中國市場還是亞洲市場,乃至全球市場,石化產品的消費量仍是非常可觀,不能因為短期內的“煤油之爭”就對石化產業未來發展的失去信心,更重要的是在于石化產業、企業要主動求變,抓住時代機遇,從軟件到硬件的整體升級轉型。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