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中國研發強度(研發經費占GDP比例)增速非常快,2012年首次達到與歐盟相當的水平,2013年進一步提高至2.08%,投入額達1920億美元,較2012年增加250億美元,企業占到研發支出總額的76.6%。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預測,最早到2019年,中國的研發強度將超過美國。
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國,中國經濟發展對全球技術部署有重要影響。例如,2012~2013年中國國產風力渦輪機出口量增長了65%,不僅向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出口,還向美國和澳大利亞等競爭性風電市場出口。
但是,中國制造業和技術部署從“低成本,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的過程中仍將面臨若干重要挑戰。
中國的創新優勢
“中國特色創新”立足于實施市場和社會改革,以求帶來根本性的技術、機構和文化變革。中國的學術文獻、創新理論和相關政策聲明促進了“自主創新”概念的發展。在中國,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三個子類別相互重疊,形成綜合方法來建設自主創新能力。
中國明確的長期政策預期和市場信號,對能源技術和體制創新至關重要,它們能夠限制風險,并給予市場參與者在大力投資研發和基礎設施時更大的保障。中國正在擺脫對五年計劃的過度依賴,出臺的臨時行動計劃將間隔時間延長至7年,甚至15年。例如《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制定風能和光伏發電的定價目標,提供了市場補貼改革的明確信號。
中國技術不斷擴大的全球市場份額為其降低制造成本提供了機遇,并使得全球技術創新的研發預算增加。中國參與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場,已經導致全球價格的下降和整體減排成本的降低。整體設計和加工效率等方面的專有技術可對全球創新成果產生重大影響。
同時,隨著對教育、人力資源和人才發展規劃的大力投資,中國正在尋求方法利用“人才移民”為中國的知識學習和知識轉移作出貢獻,其中包括海外留學生和回國的專業人才。例如,中國自2008年開始實施的“千人計劃”聲稱通過提供獎勵、項目資金和發展機會,吸引了來自海外的超過4000名科研、管理、教育和商業專家。
中國的全球機遇
雖然近幾年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2014年其7.4%的GDP增長率仍然驅動著大量能源消耗。同世界其他地區一樣,中國可再生能源和清潔化石燃料技術的部署不斷擴大,但中國的增長速度更快且規模更大。中國的創新進步,表現為其在全球太陽能光伏和LED出口所占份額的增長,從2001年的不到10%增至2014年的近40%。在同一時期,專利的增長也呈現正相關性。
然而,2011年10月一輪由WTO投訴導致的貿易戰引發了雙反調查。其結果造成2012年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太陽電池征收關稅。在這些貿易爭端帶來的壓力下,中國將重點放在了開拓國內市場,這為創新和加速部署創造了機會。
在太陽能光伏產業,中國最初目標是到2015年底總裝機容量達到21吉瓦,但鑒于國家能源局預計僅2014年一年裝機容量就達到12吉瓦,這一目標被提高到35吉瓦,到2017年進一步達到70吉瓦。
扶持政策和補貼以及分布式電源并網的詳細條例與指令,繼續刺激著能源投資和生產。在上海試點的自由貿易區,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能源產業將有機會從國際投資和進入全球市場中獲益。
近期經濟下行為風電和太陽能等關鍵產業的重組創造了機會,迫使低效生產商退出市場。隨著中國試圖提高其全球競爭力,在質量和生產效率方面,創造一個健康和有競爭力的國內市場,將擴大全球合作伙伴關系并增加供應商的機會。
鼓勵公私合作伙伴關系的發展,推進資金和融資以支持面向新市場的創新方案以及伙伴關系機制,對于最大化中國的創新機遇也將是至關重要的。例如,使用國家資金來激勵風險投資可支撐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NFTTC)的設立。
克服障礙建立健康的創新體系
中國產業重組和轉型過程將會帶來使區域市場暴露于全球貿易的風險。在此背景下,GDP增長的區域競爭已經影響了當地政府的政策。這種競爭的后果之一是地方保護主義,這將是整合區域市場到全國市場,甚至進入全球貿易的一個障礙。
中國替代能源汽車的推廣進展緩慢,就是地方保護主義的一個典型案例。盡管中央政府反對地方保護主義,市場邊界仍然包括有利于本地汽車制造商的技術壁壘、產品目錄或補貼。然而,在區域層面政策執行的監督和評估是很關鍵的。從GDP強度評估向綠色GDP指標的轉變為緩解區域競爭提供了一種方法。與此同時,當地政府簡政放權的意愿,也將對放開區域市場起到關鍵作用。
由于勞動力、生產過程以及材料成本的上漲,中國可能會失去在制造業領域的競爭力。這也為早期部署新技術并最大化短期成本優勢提供了額外機會,否則可能會把機會拱手讓給其他低成本制造商。
在中國產業轉型期間,能源和科技政策的融合正在發生。這可以從確定七個關鍵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通過淘汰落后產能來改造傳統產業的具體政策決定看出。該政策也力求促進服務業的發展,推動清潔化石燃料和非化石能源技術開發,加強評估、計量以及能效標準和標識,以促進節能技術與產品和整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這其中的任務,是開發一批關鍵技術,以提升行業創新平臺、加強技術集成和工業生產能力,其目的是通過技術示范和創新活動促進市場發展和培育創新型產業集群。
除了長遠規劃外,創新還得益于一個運作良好的知識產權制度,但中國一直表現不佳。雖然中國專利申請量達世界之首,但知識產權的數量增加并沒有轉化為創新競爭力,許多專利都在沉睡。為了增強中國的創新和創造能力,糾正這種情況是至關重要的。為了充分實現知識產權的價值,還應考慮其商業化、許可和生產、專利轉讓、用于資本投資,以及專利侵權的賠償規模。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