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要的能源相關新聞首推6月30日中國宣布應對氣候變化新目標,到2030年中國碳強度降低60%-65%。另外,彭博新能源財經預測風能、太陽能將先后成為最便宜能源。
6月30日,中國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文件《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提出了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等目標。
6年前的2009年11月,中國首次公布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2011年,有關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根據文件,2030年行動目標還包括: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主任李俊峰表示,中國的自主貢獻是根據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等原則,并考慮了發展階段、現實能力等國情提出的,將有力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2030年行動目標的提出,向世界宣示了中國走以“增長轉型、能源轉型和消費轉型”為特征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道路的決心。
中國的自主貢獻要求碳排放強度到2030年比2005年降低60%-65%,意味著2005-2030年期間碳強度年均下降率必須維持在3.6%-4.1%。李俊峰認為,中國碳強度下降率比大多數發達國家要快。美國和歐盟1990年以來的碳強度年均降幅約為2.3%,低碳轉型表現突出的英國和德國也僅為3%和2.5%。
另外,從各國達峰時的人均排放來看,美國、德國和英國的人均水平分別為19.5噸、14.1噸和11.3噸,而據測算中國達峰時人均排放不會超過10噸。這表明中國自主貢獻的峰值目標是有力度的。
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能源消費大國和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且煤炭在能源消費中占主導地位,2014年能源消費總量高達42.6億噸標準煤,約占全球的四分之一,煤炭消費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如果到203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比例達到20%左右,意味著今后16年,非化石能源比例將提高8.8個百分點,凈增加非化石能源約8億噸標準煤。
“按照每增加1億噸標準煤非化石能源相當于少排放2.5億噸二氧化碳計算,這意味著中國每年將少排放近20億噸二氧化碳。”李俊峰說。近年來,中國節能減排成效顯著。2014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比2005年下降29.9%和33.8%。中國已成為世界節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中國目前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中后期,如能在這過程中實現發展路徑創新,走出一條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將為其他尚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初期或尚未開始工業化的發展中國家提供有益借鑒,為各國協調處理好發展經濟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關系做出表率。
此外,在6月上旬召開的G7峰會上,七國領導人達成一致,承諾本世紀末實現無碳經濟。而年底即將召開的巴黎氣候大會,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自主提出的減排貢獻為基礎編制的限制溫室氣體協議能否通過成為關注焦點;中國統一碳交易市場有望于2016年底試運行,能否成為全球最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中國也將是各方關注的焦點。
G7峰會的各國領導人達成一致,計劃205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削減40%至70%。而中美去年11月發布的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為全球樹立了良好榜樣,從目前各國對限制溫室氣體這一協議取得的一致性來看,今年的巴黎氣候大會取得成果大有希望。
預定于11月30日至12月11日舉行的巴黎氣候大會,旨在完成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提出的目標,即達成一項抑制全球變暖的歷史性協定,確保地球升溫不超過工業革命前2攝氏度,防止地球氣候因溫室氣體而受到潛在的毀滅性破壞。
有關專家指出,中國首先要在國際空間中爭取發展權,但對內還是要加強對溫室氣體排放的控制,調整能源結構,控制排放總量,需要有更多的行動,更嚴格的要求和更明確的規則。中國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提高到20%左右,因此亟須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
分析認為,如果巴黎大會上各方能達成新協議,可再生能源便有望在15年內取代煤炭,成為全球最主要的發電能源。國際能源署(IEA)的研究發現,當下可再生能源占全球發電量的比例約為五分之一,到2030年,這一比例將接近三分之一,并超過煤炭、天然氣和核能的比例。不過IEA稱,目前可再生能源發電占全球發電總量的22%,還遠低于煤炭發電41%的水平。
毫無疑問,巴黎氣候大會無疑將對中國未來能源結構產生重要影響。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統計,2012年,煤炭占全球能源消耗量的66%,石油與天然氣占20%。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煤炭生產國、消費國和進口國——占全球煤炭消耗量的一半左右;另據中電聯發布的數據,2014年全國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25%左右,火電量占75%左右。
中國與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排放的溫室氣體占世界排放總量的40%,加上GDP占世界25%左右的歐盟減排承諾,世界減少二氧化碳等等溫室氣體有望加速。但不少非政府組織指責G7提出了減排目標,但其自身努力并不夠,比如美國沒有加入《京都議定書》,加拿大2011年退出《京都議定書》等。此外對化石燃料需求巨大的發展中國家能否實現能源轉型仍是未知。
據了解,目前全球三分之二的溫室氣體來自生產和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以用于發電。IEA的報告稱,去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投資規模已達2700億美元,其中,中國2014年共投資超過890億美元用于開發新的再生能源的生產能力,同比增長31%,比歐盟、美國和日本都多。如果巴黎氣候大會達成新協議,將對中國的能源結構、產業結構調整帶來巨大轉型壓力。
為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發展低碳經濟,政府將提高清潔能源占全部能源結構的比重,高燃煤消耗企業將被加速關停,而水電、風電、核電和太陽能等行業將迎來重大利好。中國能源未來發展,必將在應對氣候變化大戰略條件下發展,能源界對此必須有清醒認識。
據媒體6月29日報道,由于由于風能與太陽能成本近年來持續快速下降,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wEnergyFinance,BNEF)一份最新報告指出,風能將率先成為舉世最便宜能源,然而在之后,會被太陽能超越。
彭博新能源財經認為,到2040年,風力發電計劃開發成本將會比現在再下跌32%,太陽能發電計劃開發成本則將下跌48%。由于目前風能價格已經相當有競爭力,10年之內風能將會成為最便宜的能源,且幾乎在全球不同風能條件的每個國家皆是如此。但是到了2030年,太陽能將取而代之,成為最便宜能源。
過去政策補貼影響風能與太陽能的發展相當巨大,但彭博新能源財經認為未來推動兩者發展的,將是純粹的經濟力量本身,政策補貼與否已經無關緊要,這樣的說法與美國第一太陽能(FirstSolar)CEO吉姆•休斯(JimHughes)的看法相呼應,吉姆•休斯認為,美國太陽能投資稅負抵減(InvestmentTaxCredit,ITC)即將到期的問題根本“無關緊要”。
2016年美國ITC將由30%降至10%,2017年之后完全取消,太陽能產業視為一大挑戰,但吉姆•休斯表示,以第一太陽能降低成本的速度,只需要18個月,就能抵銷ITC由30%降至10%的影響。第一太陽能在2017年位于美西具備定日設備太陽能電池發電計劃,將可望達到成本每瓦1美元以下。
他更舉出第一太陽能在中東迪拜的案例:第一期設備因為不確定最終實際營運成本多少,報價較高,第二期有經驗之后,報價降至每度電5美分左右,合約1.55元新臺幣,客戶的反應是立即加倍下單。
吉姆•休斯直言,現在太陽能的發展已經與關心全球氣候變遷無關,而是純然的經濟考量,不論是數據中心或其他高耗能產業,都希望能透過建立自有太陽能發電資源,鎖定能源支出,而非仰賴無法預期價格會如何變動的電網電力,這股需求在全球驅動大量采購動力。
彭博新能源財經一樣看好太陽能的爆發力,認為到2020年太陽能將成為新增發電容量的主力。在未來20年內,太陽能投資將高達3.7兆美元,而雖然其中主要仍是大型集中式太陽能發電計劃,不過分散式太陽能也將逐漸發展。至2040年時,全球太陽能電池發電容量終將有13%來自小規模的屋頂太陽能發電。
在風能與太陽能帶動下,彭博新能源財經預期至2040年所有可再生能源,含風能、太陽能、生質能、水力、地熱,將占全球總發電容量的46%,其中風能與太陽能共占30%,而節能科技也將大有進展,使得已開發國家在2040年用電量可望少于2014年。
不過,即使如此,2040年時化石燃料仍將占全球發電容量的44%,這使得全球電力方面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至2040年會再增加13%。如果彭博預測成真,作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國的中國應當加速發展可再生能源,加速調整能源結構,推進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保障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秦京午:資深能源評論員,原人民日報高級編輯。1951年出生,1977年冬參加高考,次年春入南京師范學院(現南京師范大學)新聞專業學習,1982年獲得文學學士,同年進入人民日報,并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1985年獲得法學碩士,參與創辦人民日報海外版,負責地礦、能源、機械、環保、海洋、國土等領域報道。2011年底進入中國能源網。)
【中國能源網獨家稿件聲明】 凡注明 “中國能源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 未經中國能源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