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與東盟能源中心簽署了關于核電能力建設方面的合作協議,力圖推進設立中國—東盟清潔能源能力建設中心的工作,這被視為中國與東盟近年來在能源合作上越來越緊密的標志之一。
在中國“一帶一路”的設計版圖,即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中,東南亞與南海地區均位列重要位置。而且,由于東盟擁有豐富的資源,中國與東盟的合作一直受到高度重視,尤其在能源安全這個重大問題上,中國與東盟如何進一步合作受到國際關注。
已有較長合作歷史
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成員國有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文萊、越南、老撾、緬甸和柬埔寨等國家。
在中國“一帶一路”的版圖里,東北亞、中亞、東南亞被視為最重要的三個區域性能源共同市場。東南亞地區涵蓋中國華南與西南地區、中南半島以及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這一地區人口眾多,油氣資源豐富,但是單個地區的能源體系比較薄弱。
比如,中國的華南地區工業基礎好但能源資源貧乏,中國西南地區、湄公河流域和緬甸水能豐富但是基礎設施條件較差,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雖然油氣資源豐富但沒有良好的配套工業體系。
“這一切都注定了中國和東盟在能源領域開展長期合作是必要的。”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龔婷在第四屆全球能源安全智庫論壇上說道。
不久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課題組發布的關于“一帶一路”的戰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強調,如果東南亞地區能以中國華南地區為龍頭,輔以其他地區豐富的能源資源,將會大大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據龔婷介紹,中國與東盟各國已經在油氣、水電等方面開展了較長時間的合作。2013年,中緬油氣管道開通,緬甸的天然氣、中東和非洲的原油來到了中國;中國與緬甸、老撾、柬埔寨、越南、泰國共建大壩94個,開展區域能源與電力合作。
進一步合作是共識
不過,由于地緣政治、政局不穩、領土和水事爭端、環境和移民問題、法律和文化差異等系列原因,中國和東盟的合作并非一帆風順,密松水電項目被擱置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雖然如此,中國和東盟的專家在談及能源合作時,依然表示,應在信任的基礎上,加強能源交流與合作。
新加坡能源市場管理局司長喬納森·高充分認識到了能源合作的重要性。他表示,東盟成員國內部、東盟與中國的能源合作都在加緊進行中。
據悉,為應對未來能源持續增長的需求,東盟正在討論將原有的能源五年規劃延伸至2016~2025年的十年能源規劃,并一直發力建立東盟成員國多邊電網。
為此,喬納森·高表示,東盟“目前開了11次會討論這件事情,主要討論監管的法律法規和稅收方面的挑戰,這是非常重要的階段”。而且,現在東盟正在和中國進行討論,“已經制定了一系列規劃,把中國華南地區的電網和東盟互聯互通,今后則可以把東盟和中國的電網聯接起來”。
龔婷也認為,今年中國南部電網與越南、老撾、緬甸開展合作是東盟地區和中國之間開展的富有前景的合作項目之一,而且,中國也會是受益方。“中國也能從東盟獲得很好的能源產品,例如,從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文萊進口一些能源產品。”龔婷說。
合作還可拓寬思路
喬納森·高指出,不僅在電力上,東盟和中國之間還有很多可開展能源合作的機遇。
例如,清潔煤技術當前受到各國關注,喬納森·高提出:“我們可以進行技術轉讓、技術分享的相關合作。”
核電也是被看好的合作領域。據了解,東盟多個國家正在計劃建設核電廠,其中越南計劃建設兩座,印尼和泰國也分別計劃建設首座核電廠。
乘著中國“核電出海”的勁風,“東盟國家發展核電完全可以與中國開展合作。”喬納森·高強調。他還指出,最讓新加坡等東盟國家期待的是,能夠和中國在能源基礎設施上進一步展開合作。
2014年,中國發起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建立,目的就是為了彌補亞洲發展中國家在基礎設施投資領域存在的巨大缺口,減少亞洲區內資金外流。但是,據介紹,當前東盟與中國合作的能源基礎設施項目與AIIB關聯的并不多。
“今后世界能源供給的投資可達到2萬億美元,大部分將投到亞洲,AIIB完全可以發揮作用,今后雙方可以就此合作。”喬納森·高說。
龔婷則提出,在石油、天然氣方面也有更多合作基礎和前景,比如,在中國和東盟之間開展的研究中心。同時,此前中國太陽能設備公司與老撾企業達成實際合作,東盟和中國在太陽能技術方面也可進一步合作。
“中國和緬甸建立了石油加工廠,在文萊也建立了石化工廠,馬來西亞和中國都參與了遼東半島石油項目的開發,中國水利集團對老撾進行了水力發電投資,我認為還有更多空間進一步拓展和東盟之間的合作關系。”龔婷說。
《報告》則總結道,要推動東盟與中國的能源合作,就要“加強中國南方電網與緬甸、老撾、越南、泰國、柬埔寨等國電力項目的互聯互通,形成區域性電力網絡,利用清潔的水電資源改善南方地區的能源結構;加強中國與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等國在石油和天然氣領域的合作,加快東亞和東南亞地區油氣市場的進一步融合與東亞定價中心的形成”。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