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謝長軍:新常態下我國電源發展需走新路徑

2015-08-11 14:06:18 中國電力報   作者: 謝長軍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呈現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能源工業進入生產和消費革命的新時代,電源發展的環境和形勢也出現了新動態、新變化。發電企業亟須看清形勢、適應趨勢、發揮優勢,運用辯證思維,加強規劃引領,堅持調整存量與做優增量并重、綠色開發與清潔利用并重、深化改革與創新驅動并重,以新思路、新舉措開創電源發展新局面。

堅持優化升級火電

我國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發電以火力發電為主,燃煤發電是目前煤炭最經濟、最環保的能源轉換方式,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都是電力安全穩定供應的基礎。

截至2014年底

全國火電裝機9.16億千瓦,占全部裝機的67.4%。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面對資源和環境的雙重約束,尤其是霧霾加劇,火電行業面臨越來越多的困難和挑戰。

挑戰之一,節能減排成為“硬約束”。

國家陸續出臺《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環保政策堪稱“史上最嚴”,且新政頻出,導致企業環保的邊際成本持續增大。目前,新建燃煤電廠供電煤耗要求低于300克標準煤/千瓦時,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以燃機排放限值為標準,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禁止審批除熱電以外的燃煤發電項目。與此同時,現役煤電機組節能降耗的空間越來越小,節能與減排間的矛盾也在加大。

挑戰之二,電力市場進入低增長、低利用小時的“雙低”通道。

2012年后,經濟進入新常態,電力進入買方市場,用電量和發電量增速雙雙放緩,2014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僅增長3.8%,增速比上年回落3.7個百分點;火電平均利用小時同比降低314小時,是1978年以來最低水平。今年上半年延續了這一趨勢。

挑戰之三,電力改革倒逼企業從市場“淘金”。

根據新的改革方案,發電企業徹底“下海”,電量由供需決定,電價由競爭決定,企業亟待變革生產經營方式和贏利模式。國家下放項目審批權,企業獲取優質資源的成本加大,電價電量協調的難度陡增。

挑戰之四,電價走低讓企業“壓力山大”。

2013年以來,我國三次下調燃煤機組上網電價,合計每千瓦時下降4.2分,給企業經營帶來不利影響。以國電集團為例,預計今年將因電價下調減利42億元。隨著改革推進,火電企業進入交易市場,更將引發電價“血拼”,降價可能成為常態。

實現火電行業可持續發展,重中之重是做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這篇大文章,在優化布局、優化結構、提升管理、提升效益上下功夫,努力實現供電煤耗、污染排放、煤炭占能源消費比重“三降低”和安全運行質量、技術裝備水平、電煤占煤炭消費比重“三提高”,切實提升發電企業的贏利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優化布局

以綠色、低碳、高效發展為理念,以能效、環保標準為門檻,以高精尖、差異化為方向,統籌東中西部區域煤電發展,提升區域市場相對競爭力。東部地區,重點建設60萬千瓦及以上超超臨界機組和高效燃煤熱電機組。中部及其他地區,適度建設路口電站和負荷中心支撐電源。西部地區,推進煤電一體化發展,積極建設以電力外送為主的千萬千瓦級大型煤電基地。

優化結構

新建發電機組不能突破門檻,供電煤耗和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嚴格執行限值,優選建設節能環保的大型燃煤發電機組和綜合效益突出的熱電項目。現役機組加快改造升級,繼續淘汰落后產能,實施綜合節能改造,改造環保設施,確保達標排放。

當前需注意,新建和技改均應綜合考慮環境、技術和經濟因素,實事求是,冷靜對待“超低排放”或“近零排放”。

提升管理

提升運營能力,優化運行機組,提高機組安全健康水平和設備可用率,確保頂得上、效率高、成本低。提升環保能力,認真落實國家新環保法和有關環保政策要求,確保環保設施正常運行,并統籌安排,主動適應國家不斷提高的環保標準。提升安全生產水平,建設本質安全企業。提升裝備水平,不斷研發應用先進的除塵、脫硫、脫硝和節能、節水、節地等技術,加強工程設計優化,推進技術集成應用,鑄就“發電良器”。

提升效益

市場營銷要創新,轉變工作理念,與市場對接,與改革同步,與全局協同,強機構、強設備、強技術,爭電量、爭電價、爭政策,做實“大營銷”,增強競爭力。燃料管理要強化,研判煤炭市場走勢,把握采購策略,開展精細化摻燒,優化庫存,控制價格。成本資金須壓降,注重源頭控制,加強設備治理,管控人工成本,降低資金成本,實現增收節支。

促進水電可持續發展

水電是當前技術成熟、開發經濟、調度靈活的清潔可再生能源,對我國保障電力供應、促進節能減排、完成非化石能源比重目標至關重要。我國水能資源豐富,水電發展迅速,到2014年底,水電裝機突破3億千瓦,年發電首超1萬億千瓦時,連續10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國規劃到2020年常規水電裝機達到3.5億千瓦左右,發電企業責任重大,不過也面臨市場消納、成本控制、生態保護、移民安置等方面的困難

一是棄水限電突出

在水電裝機比重較高的四川、云南,由于當地用電增長乏力,外送通道建設滯后,影響水電消納。如2014年,國電集團在四川、云南就因限電棄水損失電量超過23.5億千瓦時。據測算,若不再新增外送通道,預計2020年四川富余水電電量1800億千瓦時,豐水期水電消納問題更加嚴峻。

二是經濟性瓶頸制約

后續水電項目的建設條件越來越差,送電距離遠,移民和環保要求不斷提高,開發成本日益增加。水電防洪、供水、航運等功能的綜合效益,未能得到合理的投資分攤。

三是生態保護和移民安置難度大

水電開發總體上對生態環境有利,但需要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有序開發。水電移民安置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民族、人文、資源、環境等多方面,尤其是處理企業、政府、移民等關系難度大,有的企業移民費用占工程總投資比重過大,造成決算超概算。

四是認識仍然不到位

社會上對于水電作為清潔能源的地位仍然有不同認識甚至質疑,亟待統一思想、加快開發。

促進水電可持續發展,發電企業要轉變發展模式,加強經濟運行,強化環境保護,妥善做好移民安置,練好內功,提升競爭力,提升協調發展水平。

轉變水電發展模式,要改變一味追求規模的理念,更加注重前期項目比選、市場研判、設計優化和投資管控,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做好發展規劃,與電網送出協調,與交通、水利、供水、農業等協調,保證同步,實現共贏。

突出重點,保持合理的投資強度,優先推進大中型優質水電項目開發,保持持續、均衡、健康發展,不搞四面出擊。同時,要圍繞“一帶一路”,統籌規劃,提前布局,拓展市場,穩健“走出去”。

加強水電經濟運行,要摒棄靠天吃飯的思想,加強降雨、來水預報,動態優化水庫調度,推進梯級聯合調度,最大限度利用好來水。

加強水頭和水耗管理,不斷優化運行方式,保證機組安全高效運行。創新市場營銷,研究消納市場,推動送出通道不暢、限出力等問題盡快解決。對有條件的老舊水電站,進行擴容建設和技術改造。

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要進一步吸收和借鑒國際上的先進理念和經驗

在水電規劃、勘測、設計、施工和運行的全過程中,強化和落實環保措施,實現從單純的“工程水電”到“生態水電”的轉變。

嚴格按照環境規劃進行開發,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和運行方案,盡可能減少對河流生態體系的不利影響,實現水電開發與水資源綜合利用、生態工程建設的有機結合。

妥善做好移民安置工作,要積極配合地方政府,統籌兼顧相關方利益,協調好移民補償、生產扶持、人員培訓、移民點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堅持以人為本,增加安置方式,爭取移民理解和支持,促進移民脫貧致富和區域經濟發展。

提高風電、光電發展質量和效益

風電是當前技術較為成熟、能夠規模開發并有明顯效益的可再生能源,已成為我國繼火電、水電之后的第三大主力電源。

我國風電發展成就顯著,自2009年,連續6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風電市場,2014年風電投資規模達993億元,首度超過火電、水電、核電投資,成為電源建設中完成投資最多的一類;2014年底并網風電達到9581萬千瓦,同比增長25.6%;2014年風電發電量1563億千瓦時,約占全國發電量的3%。我國規劃到2020年風電裝機達到2億千瓦,年均增加2000萬千瓦,市場前景廣闊。

當前,風電發展面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限電、電價、資源、運行等方面。

一是棄風限電仍然嚴重

由于配套電網建設滯后,風電送出消納成為瓶頸,2014年,全國并網風電平均利用小時為1905小時,同比減少120小時;國電集團棄風限電損失超過32億千瓦時,限電比例約8.9%。

二是電價逐步走低

風電保護性的產業政策逐步退出,國家2014年下調陸上Ⅰ、Ⅱ、Ⅲ類資源區風電標桿上網電價2分錢,計劃到2020年風電與煤電平價上網,不再享受電價補貼。

三是資源競爭日趨激烈

風資源富集、接入條件好、效益水平高的地區項目越來越少。風電項目核準權下放后,地方企業紛紛參與風電投資,增加了資源爭取難度。

四是運行管理有待加強

一些風電項目經營不善,長期虧損。一些老小機組效率低,運行維護壓力大,贏利不佳。

大力發展風電,提高風能利用水平

一要明確發展方向和重點。積極推進河北、蒙東、蒙西、吉林、黑龍江、甘肅、新疆、江蘇、山東9個大型風電基地建設,重點開發經濟發達、接入條件好、消納能力強、電價水平較高地區的優質風電項目,圍繞電力外送基地爭取打捆外送風電資源。積極發展分布式風電。穩妥加快發展海上風電,推進示范項目建設,加強技術研究和儲備。

二要注重投資質量和效益。優化項目前期工作,加強管控、關口前移,開展深度技術經濟評估,加強微觀選址和設計優化,精選優質項目開發。注重風機選型,把握技術性、可靠性、實用性和經濟性。開展后評價,對風電項目的前期決策、工程建設和生產運營全過程進行系統、客觀總結,尤其突出投資造價、經濟效益分析和風機選型正確性、風機設備質量可靠性分析。

三要提高運行管理水平。加強日常維護檢修,開展設備缺陷治理,優化功率曲線,提高風功率預測能力,不斷提高設備可用率和發電能力。改造老機組,加強技術攻關,延長風機壽命,提升贏利貢獻。優化風電場運維管理,實施集中管控,實現檢修維護標準化。在“三北地區”,因地制宜開展風電清潔供暖。

隨著光伏發電技術不斷成熟,電池及組件價格下降,政策力度加大,太陽能發電未來有可能成為我國一種主要的電源模式。

截至2014年底我國光伏發電裝機2805萬千瓦,規劃2015年新增1780萬千瓦左右,2020年達到1億千瓦左右,發電企業要抓住這一機遇

一是加強優質項目儲備。以產業政策為導向,在光照條件好、送出條件落實的I、II類資源區,以及“外送電”和“西電東送”輸電通道和送出基地,加大項目儲備,在降低投資風險的前提下穩妥發展。積極建設與生態治理、廢棄或污染土地治理或者貧困縣扶貧工作相結合的項目,建設與現代農業、養殖業以及智能電網、區域多能互補清潔能源示范區相結合的項目。

二是加強工程建設質量管理。做好光伏電池組件、逆變器等關鍵設備選型,把好設備采購關,確保獲得認證且達到國家規定指標。優化工程設計,降低工程造價。三是持續跟蹤光伏發電技術進步。發展低成本的太陽能追蹤技術,應用光伏光熱聯合優化運行技術,提升太陽能利用效率和經濟性。

當前需要特別關注的幾個問題

第一,合理布局火電,控制發展規模,解決好低利用小時數問題。如前所述,當前電力出現區域性產能過剩,造成資源浪費,擠壓企業效益空間,導致“規模不經濟”,必須轉變火電發展方式。要圍繞綠色、低碳、高效,瞄準“高精尖”,避免“攤大餅”,統籌區域發展,嚴控新項目投資,放緩建設速度,降低綜合成本,安全穩定運營,確保火力發電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此外,要從保障電網安全生產和能源供應的戰略高度,抓緊出臺補償政策和機制,加快電力外送通道建設,切實改善水電大省火電企業的生存條件。

第二,優化調整水電可持續發展有關政策,解決好移民、生態、電價和外送問題。由于建設及送出條件、生態保護、移民安置等多種原因,水電開發建設的成本越來越高,企業勉力而為,積極性降低,迫切需要從政策上優化調整。應在國家層面設立高層次協調機構,統籌規劃、統一平衡,抓緊跨省區流域項目協調工作,送出省份優化環境,受電端積極消納,產業鏈整合優化,利益相關方和全社會共同支持,實現水電開發與水資源綜合利用、生態工程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機結合,讓水電為我國節能減排作出更多貢獻。

第三,綜合運用技術、管理、經濟、規劃等措施,解決好風電限電問題。從資源條件看,未來我國風電發展的重心仍然在“三北”地區,方式主要是建設大型風電基地,打捆外送,全國消納。為此,應當在技術上著力加強功率預測和智能化調度,在管理上完善相關標準體系、優化風電場運行,在經濟上繼續予以電價等支持,在規劃上強化統一規劃調控作用、控制高限電比例地區項目開發,切實提高風電送出消納能力和風能利用水平,避免資源浪費,徹底消除限電這一不該出現的“頑疾”,切實提高風電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面對新常態,發電企業要順應大勢,破解難題,持續優化升級,提升發展質量,優化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我國能源供給革命做出更加積極的貢獻。

原標題:謝長軍:新常態下我國電源發展需走新路徑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電力,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