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發展可再生能源應對氣候變化,是人類在全球環境問題上面臨最嚴峻的挑戰之一。這個話題也成為正在舉行的巴黎氣候大會首要議題之一。
能源的開發與使用每年會產生近230億噸的二氧化碳,相當于人類活動導致碳排放的37%。隨著科技與產業發展,亞太地區的能源需求預計在2030年翻番。
風能與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還不足以應對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但有一個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發展水力發電,并通過整合國家電網建立一個服務高效能源貿易的國際能源網絡。通過這種方式,有望顯著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
水電是一種無碳排放、可再生、運行費用低,且基于長期驗證的可靠技術。與太陽能和風能不同,水電可以根據需求進行調整,對天氣情況的依賴較小。
俄羅斯擁有全球第二大水電資源,其中只有20%被開發使用。在俄羅斯東部與中國、日本、蒙古和朝鮮半島接壤的地區,仍有廣闊的水電資源亟待開發。俄羅斯電力公司認為,該區域完全有潛力建立起30吉瓦的新型環保零碳水電系統。
新型特高壓(UHV)輸電技術讓綿延千里的電能運輸和區域能源網絡的構想有了潛在實現的可能。電力如今在俄羅斯東部、中國北部及東北部、日本、韓國、蒙古和其他臨近的經濟體之間運送。中國目前有6條UHV線路已投入運營,6條在建,每條線路最長可達到2200公里。俄羅斯也有一條長達 1900公里的線路在建。
由于亞太地區各國地處不同時區,有著明顯的氣候差異,隨之相應電網之間的負載峰值時段也有比較大的差別。比如夏季,中國、日本和韓國等東北亞國家因為大量使用空調,電力需求較大,而此時俄羅斯東部常有大規模降雨或洪水發生,可為東北亞國家的水電提供廉價的水源。這些供給和需求結合起來將產生潛力巨大的協同效應。
因此,清潔的俄羅斯水電可以替代煤炭,并運用其他當地的可再生能源,幫助應對氣候變化。此外,東西伯利亞的電力市場價格幾乎是全球最低的,這個計劃也確保了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而俄羅斯、中國和蒙古之間現有的連接也可成為未來建立區域超級電網的第一步。
讓我們先稱之為“東北亞超級電網”。來自中國、日本、韓國和俄羅斯等國的電力公司,包括俄羅斯電力公司,已經對這個項目研究了數年,一致認為這既互惠互利,又能減少電能對環境的影響。國際政局動蕩曾一度讓該項目擱淺,但相關政府近期都釋放了積極信號。
我們相信,讓全球知名的環保非政府組織參與進來,是確保這些新興水電項目符合最高環境標準的最好方式。俄羅斯電力公司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已經合作完成了俄羅斯東部建立水電站對當地環境影響的全面研究調查。公司在阿穆爾河流域附近探索了一些適合建造水電大壩的備選地點,對環境影響極小且有極高的社會經濟效益。
通過可再生能源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是確保其帶來最佳實踐,還能建立“互聯互通”的國際合作體系。政策決策者、領導人和民眾都必須共同努力,秉承清潔可持續的理念,共同應對日益增長的全球能源需求。
(作者系俄羅斯電力公司首席執行官)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