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 您現在的位置:
  • 首頁
  • 油氣
  • 綜合
  • 中國石油石化企業如何應對低油價形勢下的市場挑戰

中國石油石化企業如何應對低油價形勢下的市場挑戰

2016-01-12 10:39:49 國際石油經濟   作者: 曾興球  

當前,受低油價的影響,國際油氣市場的格局正在發生新變化。中國石油石化行業如何應對低油價形勢下的新挑戰?能否抓住機遇,推動改革,實現持續發展?本文結合企業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制定“十三五”發展規劃的實際,談談粗淺的認識。

1 中國石油企業的經營面臨新挑戰

中國是油氣生產大國,也是油氣消費大國,消費量在不斷提高,對外依存度逐年加大,低油價降低了消費成本,對中國經濟發展總體上說是利大于弊。低油價對中國油氣企業來說是下游利大于弊,上游弊大于利。

1.1 石油煉制和石油化工企業的經營狀況有所改善

得益于國際原油價格下跌,原料成本降低,中國石油煉制與石油化工行業經營狀況有所好轉。中國石油2015年前三季度共加工原油74170萬桶,生產汽、柴、煤油6880萬噸,同比增長1.2%;中國石化前三季度煉油加工量同比增長1.4%,成品油產量同比增長2.9%,實現經營效益149.05億元,同比增長4.3%。由于國際油價低,原料成本下降,石油化工產品競爭力提高,企業普遍扭虧為盈。

1.2 原油進口費用減少

油價降低,中國原油進口花費明顯減少。2015年前9個月,中國進口原油均價為每噸368美元,比2014年每噸744美元的均價降低了50.6%。2015年前8個月,中國共進口原油22067萬噸,同比增長9.8%,進口總額為946.3億美元,同比下降39.8%;進口成品油2049萬噸,同比上升4.1%,進口總額為102.8億美元,同比下降35.5%。

1.3 天然氣與管道企業近期有喜,遠期有憂

2015年上半年中國提高了天然氣價格,天然氣和管道企業因此前三季度實現利潤253.84億元,同比增長174.9%。在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在未來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還應繼續提高天然氣所占的比重。中國天然氣供應主要來自三個渠道:陸海自采天然氣(含常規、非常規氣)、進口管道氣和進口LNG。目前這三類氣源的產能都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均處在資源結構矛盾突出,需要通過調整消費結構、開發市場來發揮產業價值鏈作用的關鍵階段。受低油價的影響,全球天然氣市場低迷,LNG價格大幅下跌。中國是亞太地區最大的天然氣消費國,本應受益,但由于國內價格機制不完善,消費結構不合理,結果天然氣消費增速與市場價格同步下降。2000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為245億立方米,2013年上升到1705億立方米,年均增速達16.1%,2014年增速下降到8.6%,2015年前9個月累計增速僅為2.5%,中國天然氣市場已開始由供應驅動型向需求推動型轉化,已對天然氣上游供應端造成巨大的壓力,預計2015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為1920億立方米,至少供應過剩100億立方米,現有氣田建成的產能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如何做好市場規劃,合理調整價格,提高天然氣的市場競爭力,是中國發展天然氣產業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1.4 油氣生產企業遭受重創,關聯服務產業受到拖累

2014年以來,為應對低油價的挑戰,中國油氣生產企業采取措施降本增效,油氣產量保持弱增長的態勢,穩中略有上升,產量的增速抵不過油價的減速,加之桶油成本高,油氣生產企業現金流量急劇減少,經營效益指標大幅下滑。2015年前三季度,中國石油生產原油72290萬桶,同比增長3.3%;中國石化老油田產量與2014年基本持平,涪陵頁巖氣開發和元壩天然氣產能建設穩步推進,產量略有增長;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油氣(當量)增產達8330萬桶,同比上升28.3%,表現比較突出。與此同時,石油生產商產品出廠價格總水平同比下降27.5%,三季度跌幅比二季度擴大4.9%,導致企業銷售收入大幅下降,利潤同比大幅下降,上半年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三大石油公司的利潤率同比分別下降62%、22%、56%。進入下半年以來,形勢更為嚴峻,三季度石油產業主營業務銷售收入為9707.5億元,同比下降19.3%;利潤總額為385.6億元,同比下降60.2%,降幅比二季度增加了34個百分點;石油行業銷售利潤增長4.0%,比二季度下降了4.1個百分點,低于全部工業銷售平均利潤率;上繳稅金1690.7億元,同比增長2.6%,增速比二季度下降13.2個百分點。企業虧損面有所擴大,三季度行業虧損114.4億元,同比上升80.8%;虧損面達32.9%,比2014年同期增加了13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三季度中國進出口總額為480億美元,同比下降30.3%。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下降,三季度石油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1761.2億元,同比下降13.9個百分點。勘探開發投入減少,拖累油氣工程技術服務業務急劇萎縮,40%的鉆井隊閑置,石油裝備制造產能嚴重過剩,其他與油氣工程技術服務相關的企業受到拖累,承包不到足夠的工作量,被迫停工歇業,步入“寒冬”。

隨著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下挫,中國油氣企業各項經營指標不同程度下滑,產業發展方式、企業管理機制等方面存在的弊端隨之暴露,鑒于國際原油市場持續疲軟的態勢還將延續,如果不抓住有利時機,通過深化改革加速轉型升級,油氣企業整體增長乏力的局面將難以改變。中國油氣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市場化水平低,經營理念落后,現行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適應風云變幻的市場,企業抗風險能力差;總資產規模大、投資增量快,結構性產能過剩短期內難以消化,歷史包袱沉重,資本增值能力弱;管理粗放,浪費嚴重,綜合成本高,企業經營利潤低;創新機制不健全,創新動力不足,缺少特色技術,新技術的比較優勢不明顯,核心競爭力不強;企業文化建設滯后,軟實力不足,品牌形象與國際一流大石油公司比還有較大差距,企業知名度高但社會美譽度低。

2 海外投資遇到新困難

2.1 實施國際化經營的步伐很快但水平還不高

中國油氣企業1993年開始海外投資,是國際市場的后來者,起步晚、起點高、發展快,現已具有較大規模。截至2015年6月,以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三大石油公司為主力,全國海外油氣投資總額近1800億美元。擁有油氣勘探開發項目168個,分布在51個國家,油氣作業年產量2.9億噸,權益年產量1.4億噸,每天為國際市場增加600萬桶供應能力。海外共有煉油化工項目10個(含自建與并購),原油加工能力為5360萬噸/年。海外共建油氣管道1.5萬千米,輸油能力為7800萬噸/年,輸氣能力為604億立方米/年。三大石油公司海外工程技術服務隊伍有近1500支,包括物探、鉆井、測井、錄井、試油、地面建設等,分布在63個國家作業。國內建設LNG接收站11個(含在建項目),全部建成投產每年可接收3500萬噸LNG。油氣進口基本建成4個方向的通道,東北、西北、西南油氣管道,東南海洋運輸通道。

中國油氣企業“走出去”20多年來,在國際市場上摔打,成長很快,2015年《財富》英文網發布世界企業500強排名,中國企業共有106家在列。中國石化、中國石油進入前10名。中國企業在世界《財富》500強中排名數量增多,但分布不均,500強涉及50個行業,美國46個行業榜上有名,中國23個行業為空白。品牌500強中中國企業僅占5.8%,品牌100強以內沒有中國的石油石化企業,說明中國油氣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水平還不高。

2.2 國際化經營的主要差距——缺少核心競爭力

中國海外投資項目大部分是在高油價時期并購的,現在油價一路走低,項目執行必然會遇到許多困難:項目經濟效益變差,投資回收期延長,有的項目因局勢動蕩、政策變化、技術障礙、融資困難等原因無法繼續投入,甚至停止作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出現這種情況,說明國際市場風云變幻,情況很復雜,如何優選合作項目,確保投資安全,我們還缺乏經驗。中國油氣企業“走出去”,實施國際化經營,與國際大石油公司相比還存在多方面的差距,最主要的差距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速度跟不上國際市場的發展變化。中國油氣企業經營管理完全做到與國際接軌尚需時日。關鍵還是缺少特色技術,缺少核心競爭力,綜合實力還比較薄弱;在管理觀念、管理機制、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等方面與國際大石油公司相比存在較大差距;法律意識淡簿,不熟悉相關法律法規,不了解國際慣例,執法不到位,不善于利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利益;不懂得怎樣與國際能源組織打交道,能源外交能力還比較差;不善于融入當地文化,“走出去”易,“走進去”難,“走上去”更難。只有真正融入國際市場,才能打造名副其實的國際化石油公司。

2.3 國際競爭中的最大劣勢——缺乏人才

中國油氣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給市場的總體形象是“大而不強”。主要表現是技術不強,產品不強,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這“三不強”,削弱了我們的競爭力。造成這“三不強”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高素質的創新型科技人才。根據《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綱要》分析,中國科技人才隊伍呈“短胖型”金字塔結構,人才隊伍龐大,但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匱乏,總體水平不高,這個現象在油氣企業尤為突出。國際一流能源公司創新型人才的比例通常占公司總人數10%以上,經營管理、技術骨干、操作人員的比例大致為2∶4∶4,中國油氣企業的人才結構遠低于這個水平。

3 對未來發展的戰略思考

低油價給中國石油石化企業的生產經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但也為石油石化企業調結構、轉方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展望“十三五”,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我們要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難,抓住千載難逢的機會,按照市場化、法制化的要求,抓改革,促創新,加速企業轉型升級;開放油氣市場,激發內生動力,提速增效,提高經營質量;淘汰落后產能,生產高端產品,提高投資效率;鼓勵創新,大力研發新技術,降低能耗,減少污染,實現持續發展。

當前的重點工作是:調結構、控規模、更新技術、降本增效。

3.1 油氣勘探開發生產企業

首先,要全面深化改革,轉變發展方式。擺脫石油石化企業面臨的困境,治本之策就是推動改革。要認真對待改革,態度不認真,改革無從下手。銳意改革,就是克服畏難情緒,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在保證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前提下,務實推進改革。通過改革,逐步建立起“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企業依法按市場規律辦事,才能從根本上抵御市場風險。通過改革,促進創新,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TFP)。推動改革,關鍵在于企業領導干部帶頭轉變經營理念,從舊的思維模式中解放出來,用新觀念、新思路、新舉措解決新問題,將企業的增長方式從粗放型轉變到集約型上來;將企業的經營管理從以油氣產量為中心轉變到注重現金流量變化上來;從注重擴大生產規模轉移到提高產品質量上來;從資產管理轉移到資本管理上來,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企業要主動適應市場變化,無論油價高低,企業都能保持穩定發展。

第二,調整產業結構,優化戰略布局。按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重新審視原有的發展戰略,按五中全會對“十三五”規劃的要求,調整戰略布局,優化產業結構,強化戰略性業務,剝離非核心資產,淘汰落后產能。區別國內與海外的不同情況,對儲量產量沒有增長潛力、投資回報率太低、經營風險不可控的油氣勘探開發項目要果斷處置。積極引導增量,盤活存量,夯實資源基礎,為市場形勢好轉之后擴大投資規模做好準備。

第三,提高風險意識,加強風險管控。規范投資決策,對以往的投資項目,要認真總結成功的經驗,汲取失敗的教訓,把握資本運作的規律。在低油價形勢下,資本性支出要精打細算。要認真篩選海外投資項目,改進評價方法,健全監管機制,提高風險管理能力。

第四,創新商業模式,擴大國際合作。國際油價低位運行,國際油氣合作進入新階段:2015年,國際市場上有1800億~2000億美元的油氣資產在等待出售,主要集中在南、北美洲地區,以非常規中小油氣項目為主。中國石油2015年在海外沒有并購一個新項目,主要原因是高油價時期買入的項目正處于消化期,有的項目需要尋找新的投資伙伴;有的項目投資效益不好需要剝離出售;有的項目執行難度大需要申請延期投資,以化解低油價帶來的投資風險。面對新形勢,中國油氣企業要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良好機遇,及時調整海外投資方向和投資策略,樹立新的義利觀,堅持互惠互利的原則,創新合作模式,經營好周邊國家,就近建立利益共同體,開創國際合作新局面。既要下決心剝離不良資產,又要繼續評價篩選合適的新項目,優化海外資產,還要開放國內市場,吸納外部投資,盤活存量資產,確保海外投資安全。

第五,大力開發新技術,提升核心競爭力。中國油氣企業在開發新技術方面,要走好三大步:第一步是集成現有的常規技術,在常規油氣作業領域趕上國際先進水平,完成追趕式發展;第二步是掌握關鍵技術,研發特色技術,提高市場競爭的話語權,能夠與國際一流石油公司在同一個水平線上競爭;第三步是攻關前沿技術,增加技術儲備,實現跨越式發展。這三大步不是互相分割的,而是互相交叉同步實行的,不同企業、不同專業、不同時期重點有所不同。中國油氣企業不是沒有創新能力,主要是創新機制不健全,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保障制度,讓創新者一心一意地搞科學研究,專注技術工作;沒有營造出一種激勵進取的創新環境,鼓勵人人創新。在低油價形勢下,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如何結合制定“十三五”發展規劃,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創新研發機制,把企業建設成為新技術開發的主力軍,打通油氣行業科技發展的快車道,用技術革命推動能源生產革命和能源消費革命。要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找準差距,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術攻關,占領下一輪市場競爭的技術制高點。要注重培養人才,凝聚人才,造就一支新型的科技人才隊伍。

第六,重視石油金融,發展石油貿易。把資源開發和商品貿易結合起來,謀求合理的價格,建立穩定的市場,開辟多種渠道,確保中國油氣供應的安全。中國年產原油2億多噸,天然氣1200多億立方米,既有實貨優勢,又有市場優勢,應盡快啟動中國的石油期貨市場。另外,低油價也是加大石油貯備建設的好時機。

3.2 煉油企業

“十三五”期間,煉油企業的主要任務是調結構,適應市場格局的變化。

本世紀初,國際油價高企,加之技術進步,促進了美國頁巖油氣革命。2000-2014年,美國頁巖油增產1.4億噸/年,使其煉油與石化產業重獲生機,石油產品由凈進口轉為凈出口,對全球油氣貿易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導致石油石化市場格局悄然改變。

2000-2014年,全球煉油能力從42.1億噸/年增長到47.3億噸/年,年均增長率為0.8%,每年凈增長2650萬噸;預計2025年全球煉油能力將達到50.4億噸,2014-2025年平均增長率為0.6%。

2000-2014年,亞太地區的煉油能力從11.1億噸/年增長到15.3億噸/年,占全球的份額由26%上升到32%。中東掀起石油化工項目建設熱潮;印度擴大煉油規模,已成為世界成品油重要的出口基地;拉美、非洲煉化發展速度放緩,而地區油品消費量增長,成品油供應缺口增大。由于美國和中東地區成品油出口增加,亞太地區過剩成品油將被擠壓在區域內平衡,對中國成品油出口形成挑戰。此外,中國煉油主體日益多元化,行業競爭加劇。2014年,全國有煉廠237座,加工能力為74627萬噸,其中地方煉廠147個,加工能力為15452萬噸。

中國煉油企業必須盡快調整產業結構。從以生產燃料油品為主向以生產燃料油品與化工原料并重轉移。提升煉油技術工藝,提高燃料油品質量。煉油技術工藝革新要朝著節能、高效、綠色、環保的方向發展。

總之,中國煉油企業要控規模、調過剩、保發展。新增煉油能力要加強投資回報率約束,現有煉油能力要挖潛改造,多出高端產品。煉油企業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集約型。按“分子煉油”技術要求,調整裝置結構,優化加工流程,增加高效產品,推進煉廠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提高中國煉油行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3.3 石化企業

石化企業要積極應對產能過剩的挑戰。2014年以來,國際經濟艱難復蘇,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增大,石化產品市場的需求增速進一步萎縮,產品價格下降,利潤水平大幅下滑。在重點監測的188種產品中,價格同比下降的有144種,占76.6%。2014年全國石化行業總利潤為7911億元,同比下降8.1%,是近年來降幅最大的一年,其中煉油行業下降69.6%,氮肥行業下降196%,磷肥行業下降18%,合成材料下降22.2%。困擾石化行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是產能過剩,消費放緩。2015年,行業經營下行壓力繼續加大,傳統石化產品需求增速繼續降低,投資增長放緩。近年來,石化企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產能過剩矛盾開始呈現積極變化,磷銨、純堿、氯堿,氮肥、醋酸等行業產能過剩程度與2014年基本相當,但PTA、氟化氫、有機硅單體、合成橡膠等行業的產能過剩還會有所加劇。

石化企業消化產能過剩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拉動市場需求,防止需求慣性下滑。化解過剩產能,重點要解決需求不足的挑戰,必須千方百計開拓市場、拉動需求、創新需求。針對基礎化學原料、農用化學品、合成橡膠及制品、成品油等傳統市場,要挖掘需求潛力。同時,要把握需求變化,加強對紡織、輕工、房地產、交通運輸等下游項目的有效供給,努力擴大國內市場。

第二,積極擴大出口,鼓勵優勢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擴大外部市場對消化過剩產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要推動外貿轉型升級,進一步擴大合成橡膠、氯堿、化肥、純堿、合成纖維的出口份額。結合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加強境外合作,提升國際競爭力。

第三,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狠抓降本增效,以降低系統成本為目標,全方位開展對標挖潛活動,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通過自主創新,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第四,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建立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完善相應人員的安置保障體系建設,加快落后產能退出的步伐。

3.4化學工業企業

化學工業企業要積極推進集約化經營,加快技術進步,加速轉型升級。

化學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之一,與石油石化企業關聯度很大。中國傳統化工企業的現狀是:生產規模小、技術門檻低、區域分布廣、環境污染大、產品質量差、綜合能耗高,是中國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主要行業。全國石化和化工耗能總量約占全國總量的18%~20%。2014年,全國排放廢水43.9億噸,化學需氧量58.1萬噸,二氧化硫231.1萬噸,氨氮11.5萬噸,氮氧化物98.3萬噸,均居全國工業部門前列。

“十三五”期間中國化工企業的主要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五中全會精神,把化工產業(包括石油化工)節能減排與產業轉型升級結合起來,在化解產能過剩的同時,推進企業區域組合,推動集約化經營,加快技術進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促進化工全行業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第一,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品質量水平。要限期(原計劃2015-2016年)淘汰200萬噸/年及以下常減壓裝置(青海格爾木、新疆澤普除外)、380萬噸電石落后產能;積極推進煉化一體化,優化乙烯原料結構,提高資源利用率;控制氮肥、磷肥、“三酸兩堿”、電石等高耗能大宗基礎化學品的總量,大力發展高性能合成材料、新能源產業基礎材料,提高石化和化學工業的精細化率。

第二,以市場化為導向,推動集約化生產,有步驟集中治理、整合小而散的同類型企業。支持企業、科研院所聯手建設技術創新平臺,攻克關鍵共性技術,推廣應用重點節能減排技術,提高化工產品質量。

第三,加強監管力度,落實相關政策。完善節能減排機制,健全節能減排標準體系,加強企業節能減排的制度和能力建設,提高防治污染的自覺性。(作者:曾興球 中國投資協會能源研究中心副理事長)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