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 您現在的位置:
  • 首頁
  • 電力
  • 水電
  • 三峽工程本質上是改善生態的工程

三峽工程本質上是改善生態的工程

2016-03-07 15:46:15 《中國三峽工程報》   作者: 韓承臻  

王雙建從1996年起就生活在三峽庫區首縣——秭歸。作為一名基層移民工作者,20年來他生長于斯,經歷并見證著三峽庫區的點滴變化。他說:“現在的三峽庫區山清水秀,生活在這兒,舒服得很。”

長江流域人口占全國的三分之一,耕地占全國的四分之一,經濟總量占全國的41%,水資源量占全國的37%,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三峽工程作為治理和開發長江的關鍵性骨干工程,在防洪、發電、航運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它還是一座堅實的生態屏障,對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改善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峽工程這一重要工程的生態賬,值得我們細細說、認真算。

防洪補水:

三峽工程最大的生態效益

防洪是三峽工程的首要功能,也是三峽工程最大的生態效益。

興建長江三峽工程,在上游形成了庫容為393億立方米的河道型水庫,可調節防洪庫容達221.5億立方米,能有效地攔截宜昌以上來的洪水,大大削減洪峰流量,使荊江地區的防洪標準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確保了荊江河段的安全,增強了武漢市防洪調度的靈活性,使洪患及分洪措施引起的環境惡化、災后疫情暴發等問題也得以化解。

三峽工程提高了長江下游的分洪能力,有效減少了下游湖泊的泥沙淤積,減緩了這些湖泊的萎縮,延長了洞庭湖的壽命,并能對湖區支流洪水進行補償調節,減輕湖區洪水威脅。

按照原設計,三峽水庫在每年10月蓄水后,對下游供水流量為每秒5000立方米。為了應對長江中下游旱情,三峽水庫實際按照每秒8000至10000立方米下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長江中下游生態環境狀況。同時,由于水庫的調節作用,枯水期下泄流量增加,還有助于稀釋大壩下游河道污水,改善水質,減輕污染。

三峽工程防洪補水功能的發揮,使長江經濟帶具有了堅強的生態屏障,廣袤富庶的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區150萬公頃耕地和城鎮得到保護,幾千萬居民得到安全的居住和發展環境。長江流域生態秩序走向良性循環,平原湖區生態達到新的相對穩定狀態。

清潔電能:

節能減排效益巨大

2015年12月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通過《巴黎協定》,成為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的里程碑。中國向國際社會宣布了低碳發展的系列目標,其中包括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等等。

這些承諾意味著什么?水利部原部長汪恕誠為我們算了一筆賬:《巴黎協議》指出,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這意味著溫室氣體排放減少一半才能達到這一目標。發達國家承諾了減一半指標,但留給發展中國家的指標一共只有88億噸,而目前中國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達90億噸,也就是說,全世界發展中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的空間全給中國也不夠。所以說,對中國而言,溫室氣體減排這個矛盾相當尖銳。

作為一個能源需求量巨大的發展中國家,如何兌現承諾?

汪恕誠說:“本世紀下半葉,溫室氣體要接近零排放,說白了就是燃煤退出歷史舞臺。”作為煤炭消費大國,“去煤化”成為中國能源結構調整的必然選擇和關鍵。

然而,靠什么替代煤炭?相關研究表明,在中國當前的科學技術水平下,比較現實的選擇是開發利用水電資源。

“中國能源靠什么?中國電力靠什么?當然風能、太陽能、核能等清潔能源都很重要,水電自然更離不開。中國5億千瓦的水電潛力我們現在開發了3億多點,至少還有2億的空間,因此水電的發展勢不可擋,不光是中國,世界的水電也會大發展,這是大勢所趨,誰也阻擋不了。”汪恕誠說。

三峽工程在節能減排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也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2012年,三峽電站32臺70萬千瓦機組全部投產發電,電站總裝機容量達2250萬千瓦,其多年平均發電量為882億千瓦時,約相當于1991年三峽工程開工建設前全國總發電量的八分之一。2014年,三峽電站發電量更是達到988億千瓦時,成為世界上年發電量最大的單座電站。

如果以火電來代替三峽工程所提供的清潔、強勁、可再生的電能,就意味著要多修建10座180萬千瓦級的火電廠,平均每年多采掘原煤5000萬噸。除廢渣影響環境外,每年還將排放1億多噸形成全球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200多萬噸可造成酸雨的二氧化硫,1萬多噸一氧化碳,37萬噸氮氧化物,還會產生大量的飄塵、降塵等,形成嚴重的霧霾。不僅如此,火電廠和棄渣場的建設將從華東、華中這些本來就人多地少的地區占用更多的土地。這不僅將使中國在今后承受更大的環境壓力,也會對全球環境造成不利影響。三峽工程利用長江豐富的水量獲得巨大的清潔能源,與我國有關控制環境污染的法規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投入的方針是一致的。

此外,三峽水庫還成為深水航道,使長江航運成本與能耗大大降低,拖載能力大大提高,成為典型的節能減排“綠色航線”。

保護三峽珍稀物種:

三峽工程規劃的重要內容

湖北省宜昌市胭脂園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每年春季,大量中華鱘從這里被放流長江,開始物種延續的生命輪回。

由于水質污染導致病變和畸形、人為過度捕撈、產卵場改變、航運影響等原因,中華鱘這一古老的物種的種群數量不斷減少,1989年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2007年,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正式啟動了全面系統的人工繁殖研究。2009年10月,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獲得突破,并獲得受精卵2.8萬粒,孵化出1.8萬尾子二代苗種。2011年至2014年,全人工條件下繁殖穩定成功,獲得受精卵最高達36萬粒,初孵魚高達17.5萬尾。連續全人工條件下繁殖成功,表明子一代親魚培育、催產、孵化等全人工繁殖技術體系已基本成熟,人類找到了不依賴稀有的野生親魚就能把中華鱘長期保存下來的有效途徑,這對保護瀕危的中華鱘物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2010年,三峽集團首次對全人工繁殖的中華鱘子二代魚苗進行了放流。

從1984年以來的30多年里,三峽集團持續不間斷地開展中華鱘放流工作,累計放流量超過500萬尾。近年來,放流質量和規模也在逐年提高。這對增加中華鱘資源量、維持種群優勢以及延續種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每年的4月底到7月是長江“四大家魚”的產卵期,長江干流是“四大家魚”的主要天然原產地,其自然繁殖離不開特定的水文條件,如持續的漲水過程、一定的水流流速、18攝氏度以上的水溫等。

為促進長江中游“四大家魚”的自然繁殖,2011年6月,三峽工程實施了為期4天的三峽水庫生態調度試驗及同步監測。通過調度,每日日均出庫流量增加每秒2000立方米左右。調度期間,出庫流量從每秒12000立方米左右逐步增加到每秒19000立方米左右。監測結果表明,本次生態調度使中下游流量、水位持續上漲4至8天,與“四大家魚”自然產卵時間相吻合,促進了“四大家魚”產卵行為。

據了解,剛剛過去的2015年,三峽工程在6月至7月開展了兩次生態調度,期間長江宜都斷面最大魚卵密度為調度前的5倍,對“四大家魚”自然繁殖的促進作用十分明顯。

長江三峽地區,素有“綠色寶庫”、“物種基因庫”的美譽。這里,大量的珍稀和特有植物點綴在挺秀的峰巒之間,繁生于峭巖之側。為了挽救這些瀕危及特有物種,三峽集團把生態價值與環境保護放在與工程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于2007年7月成立了三峽苗圃研究中心,專門負責三峽地區特有、珍稀植物的研究與保護工作。

這個占地面積11萬平方米的研究中心,育苗蔭棚、智能化日光玻璃溫室、智能化PC陽光板大棚等一應俱全。科研樓里,光照培養室、恒溫恒濕光照培養箱、植物病毒檢測儀等科研設備應有盡有。

中心建成以來,珍稀植物的引種工作如火如荼。經過科研人員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三峽苗圃研究中心已經成為了珍稀植物的“聚集地”。其中引種了三峽特有、珍稀植物224個品種,共計13000多株苗木。

為了保證引種的珍稀植物在“新家”中能夠更好地生長,中心按照“生境相似性”原理,對光、熱、水、氣以及土壤等條件進行全方位控制,同時,中心還通過搭建遮蔭網、安裝迷霧系統、打透氣孔等方式,為植物營造適宜生長的“小環境”。

對于一些原本生活在海拔相對較高地區的珍稀、特有植物,如被譽為“植物活化石”、“植物界的大熊貓”的珙桐,以及三峽庫區特有植物三峽槭、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巴東木蓮等,科研人員還采取了逐步移種的方式,由山嶺地區移植到低山丘陵,而后再移種到苗圃之中。

多措并舉之下,三峽苗圃研究中心珍稀、特有植物的引種成活率高達90%以上。

三峽水庫:

國家戰略淡水資源庫

三峽工程蓄水后,中國腹地有了一座總量近400億立方米的國家戰略淡水資源庫。為了保護好這一庫清水,三峽集團在三峽工程建設和運行中,堅持生態可持續性理念,努力建設低生態影響和人水和諧的最優工程形式,三峽庫區也采取多種措施,加大生態環保力度,確保三峽水源清流潔。

在工程建設的18年時間里,移民工作者在一個山高坡陡、人多地少、經濟落后、生態脆弱的國家貧困連片區內,有序完成了130萬移民的搬遷安置和12座縣城(城市)、116座集鎮、1632家工礦企業的搬遷重建,有效減輕了三峽庫區的生態壓力。

“老三峽”王雙建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人在,就要在這山里、水里掙飯吃。三峽庫區生態環境脆弱,通過移民,庫區人口較原來有一定程度減少,相應地減少了生產生活對庫區環境的影響。”

如今,三峽移民所有遷建城鎮都配套建設了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生活污水處理率、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49%和70%,在全國同類城鎮中居領先地位;對污染嚴重的“五小企業”全部實行關閉停產;建立了三峽水庫庫底清理規程規范,實施了全面清理和保潔,有效地防止了傳染病的流行,保護了庫區及長江中下游群眾的飲水安全。經過8年運行檢驗,庫區干流水體水質總體穩定,水庫蓄水后保持在優于Ⅲ類水質水平。

同時,三峽庫區全面建立生態環境監測系統,掌握工程建成運行后生態環境變化趨勢和發展規律,為科學有效預防治理提供依據。

如今的三峽,壩區和庫區風景如畫,空氣質量優良,工程的生態環境效益日漸顯現。閑暇時分,王雙建喜歡閑坐在長江或香溪河邊,看野鴨等各色禽鳥在波光粼粼的江面掠過,伴著幾聲空靈的鳴叫,慢慢地體悟那份靜謐與悠閑。

水電工程本質上是生態工程

任何工程的建設都會對生態環境帶來一些影響,水電工程也不例外。但同時也要看到像三峽工程這樣具有巨大生態效益的水電工程對改善江河環境、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方面作出的巨大貢獻。

汪恕誠說,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即要把生態放在第一位。對于我們來說,如何繼續提高水電的建設水平,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要把生態問題解決得更好。水利水電工程本身就應該是一個生態工程。如何提高水電開發的水平、質量和效益?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一定要把生態問題提到重要議程上來研究,今后我們要立項、要開工的項目,一定要先認真對待環評工作,一定要把習總書記講話的精神學習好、領會好、貫徹好,把水電開發涉及到的生態問題的利和弊充分進行研究,力爭做得更好。要把生態環保工作做好,使我們水電的質量邁上一個更高的臺階,迎接新的開發熱潮。

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利水電工程專家陸佑楣指出,水電工程從本質上來講是改善生態的工程。自然狀態是可以改變的,自然規律是不能改變的,水電工程改變了原來河流的狀態,但并沒有改變河流的規律。中國的水資源在全球算不上“富裕”,我國人均占有的水資源量、人均占有的蓄水量都是極低的。水資源是一個最基本的資源,如果不充分的利用,人的生存就有問題。全球人口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時候大約是15億。今天已經達到73億。科學家預測,到本世紀末,世界人口將達到113億。人口在增長,擺在人類面前的問題就是能不能可持地發展,所以我們應該站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待對生態環境問題。

多年的運行實踐也證明了三峽工程是一個當之無愧的的生態工程、環保工程和民生工程。在生態環境保護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正確客觀地看待三峽工程和水電開發,算清楚其中的生態賬,對于我們改善生態環境、促進人水和諧,對于我們所追求的綠色發展、生態文明,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責任編輯: 江曉蓓

標簽:三峽工程,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