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行業,供給側改革所強調的結構優化,即應通過清晰、正確有效可行的結構優化措施,使能源供給體系更適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而全球能源互聯網正是關于能源供給體系的創新概念,可以被視作能源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重要抓手。
最近一二十年里,經濟生活中特別值得我們關注的創新案例,多是由新技術革命潮流所引出、在供給側實現更新換代的一系列事件,例如大家稱道的蘋果產品,以及"互聯網金融"等,其中需特別強調"用戶體驗"--這種升級換代的感受,被奇虎360CEO周鴻祎稱為"顛覆性創新",它是一種在供給側發力、且在市場競爭優勝劣汰中有決定性意義的創新。
當然,需求的原生意義不應該被否定。人活著就會有需求,有需求才有各色動機和滿足需求的創新活動。但當社會化大生產進入全球化階段,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供給側一旦實行了成功的顛覆性創新,市場上就不只是一呼百應,而是一呼萬應、一呼億應。一個產品可能迅速風靡全球,給用戶帶來幸福感和滿足感。
從這種認知視角關注用戶體驗與追求的滿足,也應是能源從業者在2016年的首要課題和最終目標。
在能源行業,供給側改革所強調的結構優化,即應通過清晰、正確有效可行的結構優化措施,使能源供給體系更適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從這個方面說,全球能源互聯網正是關于能源供給體系的創新概念,可以被視作能源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重要抓手。
構建"全景圖"模式
互聯網代表著新技術革命時代,從其當下表現來看,新的技術將引出智能化時代、共享經濟時代等顛覆性創新。過去不能想象的一些運行模式、商業盈利模式,正在不斷創新和發展。同樣,在"互聯網+"背景下,無論是電網、煤炭運輸網絡還是天然氣管道,都面臨原有網狀系統的互動升級。
然而,在國內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建設到位、創新也特別需要政府推動和引導的情況下,僅依靠政府在需求側的總量調節,顯然難以在國際競爭中實現我國能源做出的成功追趕。
有必要指出,中國能源開發和使用領域延續著計劃經濟色彩濃重、多頭行政審批占據主導、管理體系權責不明、巨頭各自為政、相關部門缺乏有效協調合理聯動、監管實效乏善可陳的尷尬局面。在"問題導向"下,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將作為能源供給的各類主力,與國土資源開發、交通網絡建設等戰略規劃結合在一起,納入頂層規劃"理性供給管理"的整體考慮。比如,應形成一個以電網為中心架構,容納煤炭、石油、天然氣、水、核等傳統能源,以及光、風、分布式能源等新能源在內的體系,實現能量、信息和資金優化結合的"系統工程"式的能源配置全覆蓋體系。
在完成對電力產業格局相對清晰的頂層規劃,即火電、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電的通盤部署有了"全景圖"的情況下,就涉及到全套戰略部署中一系列技術經濟政策的優化確定,如實現火電產業升級換代、提高煤炭清潔化使用水平和效率、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空間,以及盡快推動更多的風電、光伏發電在智能電網配合下和在財政補貼支持下競價入網等等。
只有如此,才能在體現電力能源行業全貌的"全景圖"下真正處理好結構優化、節能降耗、升級換代和投入支持、行業監管、體系動態優化、持續安全運轉等相關問題。
對包括煤炭在內的傳統能源而言,"全景圖"除盡量控制和減少煤炭的能源占比之外,還可以以供給管理手段激勵煤炭清潔化技術的開發與利用,以及形成進一步開發"生物柴油"、"煤制油"等清潔能源的可行方案。對于油頁巖氣、可燃冰等的開發,也需要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同時,抓緊自主研究和長遠規劃。
對于和能源行業密切相關的新晉者,如新能源汽車,擴展的全景圖也應將其發展與配套設施(如充電樁)建設納入,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預測性-引導性規劃。
近年,中國政府已向電動汽車的購買者提供補貼,但囿于儲能技術等原因,國內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并不快,補貼的管理也出現了一些棘手的問題。但相比之下,創立于2003年的特斯拉集團,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就已發展為國際電動汽車的領跑者之一。回顧特斯拉的誕生,業內更關注其四個方面的特色經營:一是將產品本身定位為高端電動跑車,鎖定全球市場空白;二是以英國蓮花汽車作為科研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橋梁,迅速推向市場;三是營銷方面采用饑餓營銷、限量供應方式及打造頂級名人效應;四是針對市場關注重點(如充電設備)明確給出未來預期。而同時,美國政府管理當局可圈可點的供給管理措施卻被忽視。在金融危機之后,美國的政府和學界雖然并未在理念上特別強調供給管理,但在特斯拉的案例考察中可知,美國政府盡管延續著對硅谷"無為而治"式的開明傳統,卻在特斯拉創新發展的關鍵節點上,通過大規模優惠貸款的方式助力,最終讓其順利走出了關鍵性的對接全球市場的步伐,這是值得作為"追趕者"的中國人借鑒的。
經濟手段需精心策劃
對于構建清潔綠色生活方式、實現清潔替代和電能替代,我更看重的是內生、長效、全面的經濟手段。
總體上看,要在高水平頂層設計通盤規劃、以及正確合理把握戰略思維和策略要領下,形成以環保綠色低碳為取向,實現轉軌升級與現代市場體系、現代財政制度的內在聯系和良性互動。
首先,應積極通過資源稅、消費稅、環境稅的改革,把全產業鏈中的比價關系和價格形成機制引向"內生的"利益比較、利益驅動的節能降耗激勵狀態。
目前從全局資源配置來看,盡管我國一般商品價格已由市場決定,但資源產品的價格,特別是基礎能源仍存在嚴重的比價關系與價格形成機制的扭曲問題,對經濟和社會形成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從煤到電"這一基礎能源命脈層面存在的體制機制嚴重扭曲。因此,亟須以資源稅改革中"從量征收"轉為"從價征收"為契機,推進全套體制機制的配套改革,使"從煤到電"以及各類能源的比價關系和價格形成機制適應市場經濟健康運行和節能降耗的客觀需要,使開發有利于節能降耗的工藝、技術和產品,成為全產業鏈上千千萬萬競爭中的企業出于自身經濟利益訴求的自覺行動(競爭中的失敗者即是所謂"落后產能"、"過剩產能"的代表,政府要做好在此類企業出局時的職工安置、再就業培訓等方面的社保工作)。
以節能降耗為取向推進消費稅改革,需對消費稅的征收范圍、稅率、征收環節等進行適當調整,著力發揮其調節經濟結構促進生產和消費低碳化的杠桿作用。
環境稅可以發揮稅收使污染主體的外部成本"內部化"而促進綠色發展的積極作用,同時需合理處置企業負擔增加的問題。一方面,積極推進現行稅種的"綠化",另一方面,研究開征針對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特別污染物排放的增量稅種,總體而言,在增加環境稅收入的同時,可按照追求"雙重紅利"的原則,于維持宏觀稅負大體穩定的前提下,考慮適當降低企業的所得稅水平,同時免征減征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污染治理企業的生產經營性住房及所占土地的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等,對環保企業給予激勵。
其次,可以積極使用政策性金融工具,如加強公私合作伙伴關系(PPP)模式與政策性金融的結合。從現階段來看,財政需從以往較簡單的貼息、政策性信用擔保等模式向產業基金、PPP等更復雜的投融資機制創新推進,更多地借鑒國內外已有成功經驗支撐的融資模式和管理運營模式,大力支持綠色低碳取向下的適宜項目發展。
隨著中國多級多元資本體系的建立,證券化融資之路也將進一步打開,可考慮以開設特定目的載體即特殊項目公司(Special Purpose Vehicle,即SPV)為標桿,在法治化、規范化形式下開展特定項目投融資。同時,可以借助產業基金,培育創業和風險投資的引導基金或母基金,提供多樣化的政策性金融產品,為結構升級提供更加有效的融資服務。
在政策性融資機制創新中,還應特別注重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小微金融服務體系,在切實改進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機制建設中加入綠色、創新的導向;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積極將政策性金融業務與商業性金融對接,部分政策融資業務可以招投標、貼息等方式交由商業銀行等機構承辦,充分發揮各自業務優勢,實現雙贏、多贏。
最后,可以適當使用政策引導下的財政補貼方式,同時堅持在競爭中間淘汰落后產能。以電網為例,2002年國家下發的電改5號文,解決了廠網分開的問題,并要求實現競價上網,試圖通過引入競爭而提高電價的經濟性。競價上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電力歸位為是一個商品,是商品就要有市場,有市場就要有競價機制。如果按照市場方式走下去,競價上網就可通過比價關系和價格形成機制引導,再加上合理的政策參數如對光能、風能等"對事不對人"的規范的財政補貼,來實現包容性發展,同時仍借助市場競爭產生選擇性的"優勝劣汰"。未來的能源圖景中,除了常規煤電,必然還將有太陽能、風電等可再生能源接入電網,在競價入網環節的政策參數方面,政府需要經過研究和測算,"八九不離十"地合理明確一度光電補貼多少錢、一度風電補貼多少錢。補貼之后,各種新能源仍然是競價入網。在政策引導的情況下,稅收因子跟隨價格變化,必要時可作出動態優化的規范性調整,總體上仍是借助市場競爭制度安排和陽光化的政策因子、規范調整機制,形成更有效的能源全局配置和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能力。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