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做好風電、光伏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管理工作有關要求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核定并公布了棄風、棄光地區風電、光伏發電保障性收購年利用小時數以及相關結算和監管要求。《通知》作為落實今年3月24日印發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的核心措施,為落實可再生能源法規定的全額保障性收購提供了具體措施和手段,為走出可再生能源產業面臨的最大困境提供了有效途徑,為實現我國應對氣候變化自主減排承諾奠定了基礎。
意義重大:根治“棄風、棄光”頑疾,落實中央電改精神的具體措施
“棄風棄光”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風電和光伏發電產業健康持續發展的最大絆腳石,也是完成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減排承諾的巨大障礙,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2015年全國棄風電量達到339億千瓦時,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80億元。今年一季度全國棄風情況愈發嚴峻,棄風電量192億千瓦時,同比增加85億千瓦時,已超過去年棄風總量的一半,平均棄風率26%,同比上升7個百分點,“三北”地區平均棄風率逼近40%。更讓企業雪上加霜的是,在上網電量完全無法保證的情況下,上網電價也被變相降低,以致出現“量價齊跌”的現象。甘肅、寧夏、新疆等省區紛紛推出“直供電交易”、“自備電廠替代交易”、“跨區交易”,風電光伏企業甚至要報零電價才可獲得上網電量。如果不參與交易,輕則給與極少的上網電量,重則被限令完全停發。此外還有地方政府要求風電企業拿出收入所得,補償當地火電企業。云南省工信委在《2015年11月和12月風電火電清潔能源置換交易工作方案》中,要求風電企業將電費收入,按國家批復火電電價的60%支付給火電企業。
以上種種亂象表明,棄風、棄光問題大有常態化之勢,如不盡快有效解決,我國提出的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15%的目標承諾就不可能兌現,不僅國家能源結構調整和綠色發展任務無法完成,一個本可以領先全球的戰略新興產業也會半路夭折。電改9號文將解決可再生能源保障性收購、確保可再生能源發電無歧視無障礙上網問題作為當前電力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從這個意義上講,能否解決好棄風、棄光問題,既是電改的重要內容,更是衡量電改成敗的標志,是能源革命能否成功的關鍵。所以,《通知》和《辦法》既是為了解決燃眉之急,更是深化改革、建立效率與公平兼顧的市場機制的一項具體舉措。
合理可行:全額保障性收購年利用小時數保證了可再生能源項目的合理收益
保障性收購電量確定的首要原則就是要保證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的合理收益。一個發電項目的收益,是由上網電價和上網電量所決定的,保價保量收購,才能確保投資收益。實際上,我國可再生能源分類電價就是根據各地區資源水平、投資成本、按照內部資本金收益率8%確定的。因此,核定保障性收購電量時,按8%的內部收益率倒推回去,再參考單位千瓦造價水平、固定電價水平等相關參數即可確定。保障性收購年利用小時數的劃分區域同上網標桿電價的劃分區域是匹配的。該利用小時數乘以項目裝機容量就得到了保障性收購年上網電量。
依據上述原則,《通知》核定并公布了棄風、棄光限電地區風電、光伏發電保障性收購年利用小時數。對棄風限電地區,風電項目按四類風資源區分別核定,結合資源條件和消納能力,各地區風電保障性收購利用小時數在1800小時-2000小時之間(具體見《通知》);而對棄光限電地區,光伏發電項目保障性收購利用小時數則在1300小時-1500小時之間(具體見《通知》)。同時《通知》再次強調,嚴禁對保障范圍內的電量采取由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向煤電等其他電源支付費用的方式獲取發電權。保障性收購電量按照國家規定的各類資源區的可再生能源標桿電價結算。只有超出最低保障性收購年利用小時數的部分才可以通過市場交易方式消納,市場交易電量部分除了市場交易電價之外,還可以按當地可再生能源標桿電價與煤電標桿上網電價的差額享受可再生能源補貼。應該說,這次核定公布的保障性收購年利用小時數,基本保證了風電、光伏發電項目的合理收益。
需要注意的是,保障性收購小時數的確定主要適用于棄風、棄光嚴重地區,不存在限制可再生能源發電情況的地區,電網企業應根據其資源條件保障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項目發電量全額收購。《通知》明確,對未列入《通知》附表的省(區、市)應根據資源條件按照可再生能源標桿上網電價全額收購風電、光伏發電項目發電量。各省(區、市)“不得隨意設定最低保障收購年利用小時數”。也就是說,最低保障收購年利用小時數由國家能源局會同國家發改委有關司局共同確定,各省或電網公司不參與核定工作,避免出現地方有意壓低可再生能源項目上網小時數的情況。
權責明確:未達到保障小時數要求,地方不得新建項目,電網企業和交易機構落實限電補償
《通知》對各方權責和具體實施要求進行了明確,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在制定發電計劃和電量交易方案時,要充分預留風電和光伏發電保障性電量空間,不允許在月度保障性收購電量未完成的情況下結算市場交易部分電量,已經制定的市場交易機制需明確并落實月度保障性電量的收購要求。各地電網企業應該在限定時間內,與風電、光伏發電企業簽訂年度優先發電合同。電網企業和電力交易機構應將各風電、光伏發電項目的全年保障性收購電量,根據歷史和功率預測情況分解到各月,并優先結算當月的可再生能源保障性收購電量,月度保障性收購電量結算完成后,再結算市場交易部分電量,年終統一清算。
《通知》鼓勵各地提出并落實更高的保障目標,同時要求未達到保障小時數要求的省(區、市)應采取有效措施盡快完成保障要求,除資源條件影響外,未達到最低保障收購年利用小時數要求的,不得再新建風電、光伏發電項目,這其中包括納入規劃或已經核準的項目。當前,西部一些省份對風電、光伏項目的建設開發非常積極,但是重開發輕消納,管生不管養的矛盾非常突出。一方面是大干快上了很多項目,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棄風、棄光限電。裝機規模不斷增長,上網電量卻在大幅下降,不僅造成了新增裝機的浪費,也嚴重影響了已有裝機的效益。地方政府必須改變這種飲鴆止渴的發展方式。
風電、光伏發電企業要協助各省級電網企業或地方電網企業及電力交易機構按國家有關規定對限發電量按月進行統計。對于保障性收購電量范圍內的限發電量的補償由電網企業和電力交易機構實施。電網企業協助電力交易機構,負責按照風電、光伏發電項目所在地的可再生能源標桿上網電價和限發電量計算補償金額,同時確定補償分攤的其他電源機組,完成對風電、光伏項目的限電補償工作。
《通知》以及《辦法》的出臺,不僅對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的持續發展、對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減排承諾的實現、對促進能源結構調整和推動能源革命具有積極作用,也彰顯了我國在能源管理工作中的科學和法制精神,是完善可再生能源法配套政策措施,推動電力體制改革的開創性工作。一項政策的出臺非常不易,機制設計的殫心竭慮,不同利益的博弈妥協,一言難盡。但政策的落實執行,就更是難上加難。能源局的派出機構是否敢于監管和考核?各級地方政府能否依法行政?電網企業和電力交易機構能否積極主動貫徹實施?從以往的經驗看,這些都是潛在的問題所在。萬事開頭難,不論如何,解決問題的方向已經明確,步子已經邁出。
(本文作者系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