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既有主要的能源供給國,又有主要的能源消費國,卻沒有完整的能源合作機制,能源產品議價權缺失。
27至28日在重慶舉行的亞洲能源合作論壇,試圖改變上述不利的能源市場格局,倡導建立亞洲能源合作機制。
多位與會專家表示,亞洲國家能源資源稟賦和發展水平差異較大,一些國家能源消耗大,卻資源貧乏;一些國家能源資源豐富,設施卻十分薄弱,只有通過合作才能取長補短,實現各自的潛力,實現地區共同、可持續、長久的能源安全。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能源研究室主任劉強說,在國際市場上,能源消費最多的地區是東亞中日韓;能源生產最集中的地區是西亞,包括俄羅斯、卡塔爾、伊朗等國。
他說,亞洲能源合作先天條件出色,“卻只有買賣,沒有市場。因為市場是有定價的,體現議價權的地方。”
北美、歐洲能源市場較早實現一體化,通過美國西得克薩斯輕質原油和歐洲北海布倫特原油兩大價格指數,牢牢把控國際原油定價權。
然而,近年來,亞洲國家在能源市場地位的持續提升,亞洲地區各國能源合作也日益密切,建立亞洲能源合作機制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說,去年以來,國際原油天然氣價格大起大落,說明國際市場定價機制不合理,也可以看出一些國家利用自己的經濟霸權操縱世界市場,給世界經濟和能源生產國造成嚴重損害。
她說,一些重要新興經濟體經濟大幅度下滑、貨幣貶值,重要戰略性資源能源價格偏離基本供求關系,凸顯建立穩定定價機制和新型、平等供求關系的重要性。
陳文玲認為,中國需要率先與亞洲周邊國家達成公平、公正的能源交易規則和定價機制,推動國際能源秩序向公正、合理、高效發展。
劉強說,東亞市場一體化,對中國來說,有利于降低能源成本,保障能源安全。對地區來說,圍繞中國,能夠把周邊俄羅斯、蒙古等能源生產國和日本、韓國、東南亞國家等消費國連接起來,形成便利的大市場。
廣東社科院財政金融研究所所長任志宏認為,未來可以探索形成中國、俄羅斯和印度為主體的區域性能源市場,形成亞洲自己的能源定價體系,建立新的世界能源合作秩序。
在美歐把持能源定價權的現實條件下,議價權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取得的,然而構建一個涵蓋油氣及煤炭開發、議價、煉化、運輸安全、新能源開發利用、能源裝備與能效技術、市場、投資、貿易等諸多領域的亞洲能源合作機制,已經是亞洲能源合作的大勢所趨。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