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新疆準噶爾盆地東部吉七井區機器轟鳴,5口定向井即將完鉆,鉆井隊正在進行搬遷作業,準備奔赴下一個“戰場”。連續在井隊吃住20多天的汪新建終于可以喘口氣了。
汪新建原是西部鉆探克拉瑪依鉆井公司企管法規科員工。4月初,為響應公司向前線傾斜政策,他主動申請到一線工程技術崗工作。當問起這位曾在基層工作18年的老員工為何選擇重操舊業時,他爽朗地大笑:“還是對一線最有感情,時代不同了,一線的工作也要重新學起。”像汪新建這樣的員工在克拉瑪依鉆井公司不算少數。幾年來,這個公司結合實際開展人力資源優化工作,20多名員工積極響應,紛紛走向一線操作崗,釋放更大能量。
三級單位從20個減至16個,管理崗位從600個壓縮至450個。
采取定崗制,所有管理崗員工都必須通過考試競聘上崗,打通向一線回流的渠道。
一破人力資源糊涂賬:人到底是多了還是少了?
往年春節后,瑪湖區塊50598鉆井隊就進入一年中最忙的時節。但今年由于工程量減少,工期一拖再拖,直到3月才開始上鉆今年的第一口井。油田開井數驟減的壓力傳導過來,使得鉆井公司工作量迅速減少。這一減,不少員工又要原地待命了。
冗員是很多基層鉆井公司存在的共性問題。擁有60多年發展歷程的克拉瑪依鉆井公司更是如此。在如今工程量大幅縮減的現實面前,冗員成了迎戰市場嚴冬的沉重負擔。
說人多,克拉瑪依鉆井公司一位管理人員卻并不這么看:“趕上施工高峰期,人員全派上去都不夠。”
人員是多還是少?結構性冗員和季節性缺員的矛盾該如何破解?克拉瑪依鉆井公司總經理王虎對此有著自己的見解:“人力既是包袱又是資源,就看怎么看待和利用好,要將包袱變成資源。”
糊涂賬不能繼續糊涂。為科學合理地解決人員問題,2015年,克拉瑪依鉆井公司采取定崗制,對所有崗位進行精細盤點,壓縮合并重復崗位,所有管理人員必須通過筆試、面試和專業考試才能具備上崗資格,充分體現擇優錄取這一原則。今年年初,這個公司更是將現有的三級單位從20個縮減至16個,進一步推動“三控一規范”工作。
“大洗牌”后,王虎的預想變成了現實:原先600個后勤崗位壓縮至450個后,不但人手不缺,效率反而大大提升。通過擇優上崗,員工意識到自身的問題所在,積極通過培訓和自學不斷提升專業水平,面貌煥然一新。
當然,競爭上崗并不意味著將其他員工上崗之路堵死。如果競爭失敗,公司還提供40個一線操作崗位,員工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到前線工作。
實踐證明,員工隊伍中蘊藏著巨大能量,只要政策對路、引導到位,就能克服各種困難,獲得更加豐碩的成果。
一線崗位工資和后勤崗位工資比例系數調至1.7比1,引導員工到一線崗位。
工作高峰期采取后勤支援前線工作,500多名后勤員工參與井隊大型施工、跟班作業,累計出勤1萬余天,有效減輕了鉆井隊勞動強度,緩解了缺員壓力。
二破人員流動僵局:如何建立能進能出、能上能下、能多能少的良性機制?
回憶起2015年剛實行定崗制時的情景,王虎記憶猶新。不少員工為了留在后勤崗位,跑到機關辦公室哭鬧。因為家庭和身體原因,一些員工要求被照顧。人員僵化在機關,成了最棘手的問題。
前線人員緊缺,后勤機關膨脹,打通脈絡、相互流通,不失為最好的選擇。引導后勤機關人員到一線去,既能鼓勵員工積極創效,又可以解決季節性缺員問題,節約人工成本。可是用行政命令強迫和讓員工自愿前往一線,手段不同,結果也不同。如何真正調動員工前往一線的積極性,主動在前線創效,成為克拉瑪依鉆井公司要面對的必答題。
為鼓勵員工向一線傾斜,克拉瑪依鉆井公司將一線崗位工資和后勤崗位工資比例系數調至1.7比1,保證一線工資不降;在一線員工中設置較大獎金系數差距;鉆井數和工期掛鉤,打井越快、成本節約越多,獎金越高。
原來在黨政辦公室的員工趙立寧,聽到公司鼓勵前往一線的政策后坐不住了,主動提出申請去技術崗。一段時間后他發現,不但專業技能有所提升,獎金和收入也是后勤崗位的2倍至3倍。
實際上,在引導員工奔赴一線的同時,后勤崗位并不輕松。在滿負荷運轉的壓力下,有的崗位還需要身兼數職。幾年來,通過自然減員、競爭上崗和政策引導,一線和后勤員工比例由1比1.07下降至1比0.68,前后方流通渠道被打通了。
克拉瑪依鉆井公司還對家庭困難的員工給予照顧。這樣一來,大家心服口服。在政策支持下,崗位減少了,效率卻提升了。從剛開始的不適應到現在搶著去一線,員工觀念發生了根本變化,但改革并未停止,改變仍在繼續。
如何解決工作量大時的季節性缺員問題?低油價的非常時期,擴充人員、雇用外協單位勞動力已成為過去時。自2014年6月底開始,克拉瑪依鉆井公司開展機關后勤支援一線活動,全年500多名后勤員工參與井隊大型施工、跟班作業,累計出勤1萬余天,有效減輕了鉆井隊勞動強度,緩解了缺員壓力。這一幫,幫出了上下一心,幫出了一盤棋思想,更幫出了鉆井隊打好井、打快井的決心。現在,后勤支援一線工作已經趨于常態化。克拉瑪依鉆井公司成立了4支前線服務隊和13個泥漿現場服務組,人力資源管理更加規范。
在開展機關后勤支援一線活動的這一年中,各鉆井隊開足馬力,你追我趕,生產勢頭強勁,在吉七、石204等主力戰區領跑,鉆機月速同比提高23.98%。
內勤機構、工程“走出去”,主動開拓外部市場,2015年向西部鉆探和南疆地區對外服務輸出約180人。
三破企業門檻:“走出去”創造更大價值
克拉瑪依鉆井公司內部改革正疾風驟雨地展開,跨域的變化在市場作用下悄然發生。
2015年9月,克拉瑪依鉆井公司信息服務中心的5人小組在內蒙古蘇里格氣田奮戰120多天,完成77-3集氣站站控系統建設和部分井場數據通信設施安裝工作。他們憑借嚴謹的態度、過硬的技術和優質的服務,成功叩開蘇里格市場大門,創收200余萬元,創造克拉瑪依鉆井公司信息服務單筆進賬最大金額。
低油價步步緊逼,工作量持續減少,人力資源“走出去”成為克拉瑪依鉆井公司的創效新路。“一線人員缺乏,二、三線人員相對富余。公司要想方設法從內部挖潛,盤活二線人員,利用長期積累的技術和服務優勢,推動內部勞務輸出和余缺調劑。”公司人事組織科副科長張雄說。
克拉瑪依鉆井公司員工平均年齡40歲至50歲,工作經驗豐富,專業化程度高,需要施展才華的平臺。拓展外部市場、實現共贏不失為最好的選擇。“人力資源的深度合作,不僅是鉆井,還有安全管理、經營管理、財務管理等。”王虎說。這位有8年海外工作經驗的經理,對于“走出去”有著深刻的理解。
思想觀念的突破,讓“傳統禁區”越來越小。克拉瑪依鉆井公司積極與兄弟單位、政府部門對接協調,聯系人員外輸工作,2015年向西部鉆探和南疆地區對外服務輸出約180人。
將冗員變成資源,最終形成管理型團隊,是克拉瑪依鉆井公司的最終目標。“企業能走多遠,在于視野有多遠。”西部鉆探副總經理張忠志認為。
2015年,克拉瑪依鉆井公司在盤活資產、人力、技術和服務資源上加大力度,不斷擴大創效空間,將劣勢變為優勢。經過改革,公司員工從6800人減少到5600人;全員勞動生產率由每人21萬元增加到43萬元,人力資源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