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傳統能源企業的新常態戰略

2016-07-21 13:56:35 國家電網雜志   作者: 李良  

2016年全國“兩會”報告及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為今后五年及更長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和能源變革做出了總體規劃和全面部署。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國務院國資委等先后出臺能源結構相關行動計劃、重要部署和重大安排。經濟新常態將在較長時期影響中國經濟、社會和能源發展。為應對和適應經濟新常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傳統能源企業必須首先從發展戰略層面做出重大調整和轉型。

傳統能源企業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能源支撐經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傳統能源領域得到快速發展,支撐了我國經濟近30年的高速發展。傳統能源企業在很長時間內都是國家和社會關注、支持的重點領域,并有多種配套政策扶持其健康發展。2015年,全國生產原煤37.5億噸、原油2.15億噸、天然氣1346.1億立方米、發電量5.81萬億度,這些都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主體能源。

能源產業能力決定能源安全。改革開放以來,能源產業發展很快。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煤炭生產能力、發電裝機能力等多項指標位居世界第一,石油、天然氣生產能力也居世界前列。這樣的能源生產和供應能力,有效減少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進口能源的依賴,使石油、天然氣等重要能源的進口依賴度得以在可控范圍內。在國際政治形勢復雜的當下,能源產業能力對國家能源安全、經濟安全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創新提高效率。創新,可以說是傳統能源企業的發展優勢。長期以來,傳統能源企業一直把創新放在突出位置。中國地質團隊從中國地質實際出發,突破了西方海相生油論的局限;在水電、核電和特高壓輸電等領域,我國都站在了技術和創新制高點。重視技術、注重創新,已經將我國能源轉換效率、能源輸送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到世界一流水平。

海外開拓資源。為響應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走出去”的號召,石油、煤炭、電力等企業,先后走出國門,把能源生產和供應建在美洲、東南亞、非洲、中東和歐洲各地。這些海外能源項目形成的份額生產能力或權益生產能力,為穩定國際市場、降低我國進口能源成本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常態考驗傳統能源企業

能源消費彈性理論遇到挑戰。“十二五”期間,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出現下降,2011年約為9.5%,2015年約為6.9%。工業增加值增長率下降更為明顯,2011年約為10.8%,2015年約為5.9%。2015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約為43.0億噸,比上年增長0.9%。其中,煤炭消費量下降3.7%,原油消費量增長5.6%,天然氣消費量增長3.3%,電力消費量增長0.5%。其中,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64.0%,水電、風電、核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17.9%。“十二五”期間,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5.6%。工業企業噸粗銅綜合能耗下降0.79%,噸鋼綜合能耗下降0.56%,單位燒堿綜合能耗下降1.41%,噸水泥綜合能耗下降0.49%,每千瓦時火力發電標準煤耗下降0.95%。

需求變化惡化盈虧狀況。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了新情況,能源需求在總量放緩的同時,還伴隨著結構性調整。一些傳統能源產品需求有所下降,有些甚至下降較多。煤炭市場長期低迷,不僅沉重打擊了產業結構相對單一、以煤為主的傳統能源企業,也波及以煤炭為主的區域經濟發展能力。

氣候環境要求降低高碳能源消費。2015年12月召開的巴黎氣候大會及其會議成果,將引領未來一段時間的能源需求調整方向。煤炭消費將遇到更多瓶頸和制約,與此同時,低碳能源的消費量、消費比重將出現雙增長。傳統能源企業如果不走出高碳能源生產和供應的傳統領域,將面臨著更大的發展挑戰和經營困難。

國際行情震蕩經營效果。基于發展市場經濟和加入WTO的需要,我國石油、天然氣等大宗能源產品原則上實現了與國際市場掛鉤、聯動。而世界局勢變遷,時刻影響著國際油價和天然氣價格。2014~2016年,國際油價跳水并長時間泡在水里,沉重打擊了我國的石油企業,石油行業的經營收入和利潤雙雙大幅下跌,產業鏈上的一些企業也受到波及,如石油工程服務領域內的一些企業目前瀕臨或已經陷入沉重虧損。

傳統能源企業適應新常態之路

3月1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綱要指出,深入推進能源革命,著力推動能源生產利用方式變革,優化能源供給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維護國家能源安全。同時提出“十三五”期間能源領域八大重點工程。可以說,這是未來五年中國能源行業發展的風向標。

結合這一發展方向,傳統能源企業為適應國際、國內形勢和發展大局,積極推動能源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深化能源體制改革,已經開始思索適應新常態、實現新發展的戰略突破,研究和實踐新的戰略措施,并呈現出以下一些特點。

經濟化。“十二五”末的經濟調整教育了所有傳統能源企業,使其無一例外地經受了產能過剩的考驗。曾經引以為榮的產能指標,在很多地方和領域成為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沉重負擔。過去一些按照產能導向建設的相關項目,在經濟新常態下,由于缺乏有效需求、缺乏市場而長期虧損或被迫長期停產。國務院國資委提出去產能方針以來,越來越多的傳統能源企業開始認真檢討產能導向帶來的嚴重后果,認真思索新的戰略導向。經營收入等指標,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傳統能源企業的新導向。

規模化。擴大經濟規模成為傳統能源企業的重要發展方向。近年來,世界上出現了新一輪傳統能源企業并購浪潮,大型跨國公司之間的并購成為新特點。荷蘭皇家殼牌集團是能源領域的巨無霸,業務遍及全球140個國家。2015年4月8日,殼牌宣布計劃以470億英鎊收購英國天然氣集團。這項并購交易將令殼牌進一步鞏固其全球第一大LNG供應商的地位,并超過埃克森美孚公司成為世界第三大天然氣生產商。該交易也是世界油氣行業近10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樁并購案。通過并購擴大經濟規模,從而增加擁有的資源總量、提高市場影響能力,進而提升盈利和發展能力的做法,成為傳統能源企業應對經濟新常態的現實樣板。

縱向化。傳統能源行業,如石油、發電等企業,通過產業鏈延伸實現產業縱向一體化。企業依靠縱向一體化,成功地實現了經濟規模的擴大,同時也有助于穩定盈利水平、籌資能力,為企業健康、持續發展創造了極為重要的條件。神華集團的一體化運營在我國能源企業中較為成功。經過20多年縱向一體化的運營,神華成為了以煤為基礎,電力、鐵路、港口、航運、煤制油與煤化工為主體,產運銷一條龍經營的綜合能源企業。近十年來,我國能源企業一體化經營模式迅速推廣和發展,其中煤電、煤運、煤化工等一體化成為主流。

在石油行業,以煉油和化工為主要特點的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努力擴大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業務,收購上游資產,通過提高自給度實現控制風險、擴大規模、提高競爭和盈利能力。以石油勘探開發為主要特點的中國石油集團公司,努力擴大煉油、化工業務,收購煉油、化工資產,通過降低上游產品外供比例,提高整體經濟收益、發展能力。在煤層氣行業,澳大利亞煤層氣產業與發電產業互相延伸,形成了煤層氣與發電縱向一體化模式,在歐洲、非洲、亞洲得到廣泛應用。低碳化。清潔能源已成為低碳化明星。我國五大發電集團公司、部分石油企業和地方能源企業爭相投資風能、太陽能、水力發電、潮汐能發電、地熱發電能,同時積極探索、穩步投資核能發電。

生物質能源成為熱點。近年來,一些傳統能源企業積極探索生物質能直接發電的可行性,并投資相關項目。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積極布局生物天然氣(沼氣)和生物天然氣發電等項目;中華煤氣公司在我國較早地開展垃圾填埋氣、生物天然氣開發利用。

煤炭清潔化利用成為方向。在煤炭行業,煤制油、煤制氣、煤—氣—發電技術得到廣泛的開發和利用,一大批煤炭清潔化利用項目得以建成、投產。“十三五”期間,一批新的煤制油、煤制氣、煤—氣—電項目將開工建設,并陸續建成投產。

協調化。首先是上下游協調。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油氣勘探開發業務從無到有,獲得巨大發展,2015年上游業務銷售收入比例得到顯著提高;華電集團公司擴大煤炭生產能力、供應能力,在提高煤炭業務比例的同時,積極拓展頁巖氣、煤層氣和天然氣業務,進一步提升發電的上游業務。傳統能源企業正通過上下游協調發展,推動、促進和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其次是生產能力與市場協調。中央提出,“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增速底線是6.5%,而這一數字將對石油、煤炭、天然氣、電力的需求形勢產生重大影響。傳統能源企業必然面對去產能問題,一些落后生產項目,以及一些沒有需求、缺乏市場競爭力的項目,將遇到經營和競爭的挑戰。按照市場需求和趨勢,研究、規劃、部署項目和生產能力,成為傳統能源企業“十三五”發展的重要原則。

最后是區域發展協調。協同發展成為“十三五”規劃綱要的突出內容,也是傳統能源企業的重要使命。區域協調發展,如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需要能源供應做出相應的調整,區域經濟發展離不開區域能源優化。關注、配合、積極參與區域協同發展,將為傳統能源企業發展帶來新的活力。

國際化。傳統能源企業國際化成績顯著。煤炭、石油、電力等傳統能源企業,在國際合作、境內合作中取得豐碩成果。石油企業較早實施“走出去”戰略,在世界多地投資、建成了一大批油氣項目,為提高石油安全做出了積極貢獻。電力企業在東南亞、美洲、歐洲、非洲等地投資了很多發電、輸電和服務項目。

“一帶一路”為提升能源國際化帶來機遇。十八屆五中全會為支持傳統能源企業開展“一帶一路”合作以及投資指明了清晰的政策方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不僅能源資源豐富,且大都與我國保持著良好的國際關系。按照國務院國資委的部署和要求,傳統能源企業要抓住“一帶一路”的機遇,擴大投資、加快發展。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