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去產能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也是國企改革破冰突圍的重要任務,隨著國企改革的不斷深化,從中央到地方,調結構去產能正向縱深挺進。
在山東,作為一個新集團、老企業,山東能源集團老礦小礦多、冗余人員多、歷史包袱重,特別是屬于落后過剩產能的礦井眾多。
說起當前面臨的挑戰,山東能源集團董事、黨委副書記王勇坦言,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困難挑戰前所未有,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異常艱巨。面對全面改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煤炭市場承壓下行、國家供給側改革、煤炭去產能、“三去一降一補”、肥礦集團改革重組等實際,集團面臨著發展壓力大、投入缺口大、經營風險大等諸多困難,以及融資難度加大、資金運轉緊張、債務風險高企、礦區穩定壓力加劇等重大挑戰。
“停、轉、壓、分”多舉措去產能
按照“去產能”政策和既定任務,山東能源集團搶抓機遇,主動謀劃,結合提質增效、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等工作,果斷采取“停、轉、壓、分”系列措施,統籌施策化解落后和過剩產能。
王勇介紹說,“停”,就是果斷停產停建低效無效礦井,積極將所屬低效無效礦井納入“去產能”計劃,主動承擔起淘汰落后產能的責任。“轉”,就是延伸產業鏈條轉化煤炭產能,按照“產煤不賣煤、有煤不靠煤”的思路,通過延伸產業鏈條,推動過剩產能就地轉化和內部消化。“壓”,就是主動壓減生產礦井產量,杜絕超強度開采、超能力生產現象。“分”,就是妥善分流安置富余人員。
按照計劃,山東能源集團“十三五”期間擬退出礦井62對,壓減產能4292萬噸/年,涉及人員80549人。今年上半年,已停產停建礦井17對,壓減產能773萬噸/年,分別完成全年計劃的85%和86%;涉及人員9073人。
人員分流安置探索多種路徑
涉及眾多企業和職工的去產能改革過程要面臨的是“人到哪里去,錢從哪里來”的巨大挑戰。
礦井關停的重點難點在于人員分流安置。為妥善分流安置相關人員,山東能源集團探索了多種路徑:一是外部開發,有序轉移。截至目前,集團省外從業人員已超2.7萬人,為關停礦井人員轉移拓展了廣闊空間。二是勞務輸出,分流安置。打造了“沒有資源的資源開發企業”模式,積極走出去托管礦井、承攬工程,最大限度地吸納富余人員,走出了一條衰老礦井人員轉移的新路子。截至目前,集團已托管礦井23對,分流人員6988人。三是依法依規,清理清退。大力整頓勞動用工,依法依規清理外包隊伍、臨時用工、掛靠人員等非在冊用工,清理“四長人員”等在冊不在崗人員。2015年,集團清退非在冊用工6197人,為富余人員分流安置騰出了空間。四是及時退養,自然減員。五是自謀生路,走向市場。主動聚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困難企業的富余人員進行自主創業、自謀生路,企業對相關人員保留勞動關系。目前,新礦自主創業人員達到2822人,肥礦自主(退崗)創業人員達到1264人。
在嚴峻的形勢面前,要想抓住度危求進的主動權,必須大力實施企業瘦身行動,努力縮小“分母”提均量,激活要素精用工。山東能源集團提出了2014-2016年三年企業瘦身行動計劃,實現企業人力資源在有進有出、有序流動中由組建之初的24萬多在崗員工降低控制在20萬人之內的控員目標。2015年末集團用工總量較2012年末減少4.24萬人,降幅17.5%,提前一年完成三年控員計劃;人工成本下降35億元,降幅15.2%,企業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
王勇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山東能源集團主動順應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導向,主動壓減低效和無效產能,在商品煤同比減產的情況下,1-6月份實現銷售收入777億元,同比增幅10.8%,企業整體扭虧為盈,超額完成上半年“雙過半”目標任務。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