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緬甸國務資政兼外長昂山素季訪華,這是緬甸政權更替之后昂山素季第二次訪華,也是第一次以政府官員身份到訪。就在昂山素季訪華前夕,擱置近五年的中國在緬單筆最大投資密松電站項目迎來轉機。而密松水電站也將成為此訪重要話題。那么中資企業在緬甸為什么遭到抵制?他們的社會形象究竟是怎樣的?
在國內,一些人總以為緬甸百姓為了環保,寧愿抵制中國企業投資的密松電站。其實問問當地百姓,他們會很真切的告訴你,“沒有電的日子,很難過”。緬甸精英也直言不諱,“沒有電就沒有工廠,就沒有現代化”。
他們甚至哈哈地笑起來,“你們的電站環保沒有問題,你們的企業在我們還沒有環評法的時候就做了環評。我們抵制你們的電站,是因為我們與中央政府關系不好,這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2015年11月,隨著民盟在緬甸大選中全面獲勝,緬甸變天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事實。變天之后,中國在緬甸近幾十年經營的龐大海外利益將面臨何種境遇,也成了國內海外利益保護研究的焦點。正是這樣的背景之下,筆者近日展開了兩周的緬甸之行。沒有想到的是,在密松,一個被傲慢和偏見掩蓋的事實令筆者震驚:我們對自己的海外企業其實知之甚少。
密松遭抵制背后是緬甸“自己的問題”
緬甸大選之后,一種觀點認為,緬甸的中國企業將面臨比以往更加嚴峻的外部環境。許多人甚至覺得,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企業與緬甸軍政府過度捆綁、忽視企業社會責任、破壞當地環境,以及無視當地底層民眾的結果。
坦率而言,這樣的看法在國內相當盛行。這是因為,一方面,不太民主的中國企業不適應民主國家似乎符合一種天然正確的直覺;另一方面,國內部分企業缺乏社會責任以及近幾年來興起的環境焦慮又強化、放大了國內民眾對于中國企業的疑慮。這最終造成了中國海外企業在國內面臨比國外更加嚴峻批評的古怪現狀。甚至在筆者真正親臨現場之前,也多少對中國在緬企業持有類似的印象。然而,在真正接觸到事實的那一刻才發現,真相遠遠不同于想象。
中國海外企業于所在國履行社會責任的狀況,遠非國內大多數批評者的簡單臆想。
筆者一行到達密支那時,正巧趕上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簡稱國電投)的張主任和助手小李準備去參加當地的活動。在近乎于死纏濫打的情況下,筆者最終擠掉了當地一位同志的位置,蹭上了滿座的越野車。
日程安排的很滿,上午是為庫區移民新區的老百姓發大米,下午是探訪當地的孤兒院。一路車行很穩,完全沒有緬北地區塵土飛揚的顛簸感覺。這是因為,為了改善當地移民的生活,國電投專門投資修了緬甸國內少有的水泥路面。類似于這樣的路面質量,已經不遜色于在仰光-曼德勒間的國道。
發放大米的氣氛很熱烈。實際上,這已經成了當地的一個小市集。張主任說:“本來今天還打算搞兩個喇叭,拉個音響放點音樂,可惜發放大米的地方斷電了。”
緬甸是個特別缺電的地方,全國主要的發電都依賴于曼德勒附近的一家中型電廠。以外國人為主的五星級酒店通常自備發電,而老百姓能有的只是蠟燭。筆者一行在緬甸停留15天,在曼德勒、仰光這樣的大城市機場都多次遭遇了停電。剛開始莫名驚詫,后來習慣成了自然。
密松水電站項目,是一座勘比三峽大壩的工程,2011年被緬甸政府叫停。一些人總以為,緬甸老百姓為了環保,寧愿抵制密松電站而長期忍受停電的煩惱。真的是環保的問題嗎?問問當地老百姓,他們會很真切說道:“沒有電的日子,很難過”。他們甚至直白的告訴我,密松電站沒有問題,中國的企業早就作過了環保評估,“我們抵制你們的電站,是因為我們與中央政府關系不好,這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緬甸人當笑話,可國內卻當了真
在錯綜復雜的緬北,民族地方武裝與政府軍實際上處于冷戰與熱戰交織的地方,那些以老百姓名義作出的抗議,在通常情況下不過是為了政客、部族頭人、地方軍閥的私利,緬甸人都把這些話當笑話,可是國內很多人卻當了真。在很多時候,這是一個很讓人難以接受的真相,那就是似乎只有中國的國電投在真正的關心庫區的人民。上游的民族地方武裝不停地騷擾他們,強拉他們的年輕人上山入伍;下游的緬甸政府則用他們的名義不停地向中國企業施加壓力,提出更多的要求。
在緬北,只有中國人在辦學校,辦醫療。國電投提供的獎學金,讓這里的孩子第一次有機會走出大山去讀大學。自從國電投到來之后,這里的大學生從0到7再到8。從庫區里走出去的孩子,有一位已經回到了山村里去報答自己的鄉親父老。她現在就在國電投援建的小學里任教,做三年級的全科老師。離開密松前,我們經過多方聯系終得以上門拜訪。夕陽西下,這位撣族姑娘多少有些淺淺的羞澀。她真誠地告訴我們,“中國企業對這里人很好,謝謝他們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同樣感謝中國人的還有這里的孤兒院。密松曾經長期戰亂,留下大批喪失家庭的孩子。這批孩子為當地教會收養,國電投的資助與捐贈是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看到孩子們如同見到親人一樣圍著張主任和小李,我忍不住地拍拍這兩位兄弟,由衷地說聲“你們功德無量”。他們卻只是微笑著沉默,示意我不要打擾嬤嬤的祈禱。翻譯告訴我,嬤嬤在感謝上帝,讓他們遇見這么好的中國人。
話語權缺失令企業形象大大受損
有時候必須感慨,中國人似乎更愿意往壞的方面想自己人。國內有太多的人,把積怨發泄在這些在國外為國家利益打拼的同胞身上。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大致上有兩個。一方面,中國企業在國內民眾的心里形成了相當負面且頑固的現象,以至于許多人不相信中國企業在海外會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另一方面,則是中國海外企業缺乏公平的輿論環境。在緬甸,幾家影響力較大的媒體都被日本控制,不管中國企業做什么都不會得到正面的報道。而大多數山區的基督教會則都長期受到美國的資助與影響。事實上,有關于密松水庫會造成環境災難的謠言,便和他們有關。
相對于這幾十名超負荷工作的中國人,美國和日本在緬甸支持或是有聯系的各種宗教、民間組織竟有數千家的規模。
中國海外企業的形象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實際是話語權缺失的問題。然而長期以來,有關管理部門對解決這樣的危機,仍然拘泥于傳統的宣傳方式,缺乏與時俱進的改變。在緬甸,中國沒有自己的媒體代言人,沒有自己的教會組織,也沒有自己的NGO,只是把所有的重擔都壓在幾十名政府與企業的工作人員身上。
在考察結束的晚上,筆者在山林中空蕩蕩的營地里與中方的幾名留守同志喝酒告別。這都是一群30-40之間,上有老下有小的漢子,大多數人孩子不過幾歲,自己卻長期孤身在海外為國家工作。說真心話,很難不感動,很難不動容。只是夜風習習,小酌幾杯,任誰都終究難免心中有些塊壘。
“我們在這里,吃點苦也就吃了,難受的就是工程就這么多拖著,工地就這么空蕩蕩的擱著。老婆、孩子一年見不到3個月,沒結婚的年輕人甚至幾年都沒有回過家。就這樣還被人罵,日本人辦的報紙罵我們,美國人辦的教會罵我們,外國人罵也就算了。自己人還罵,罵的比外國人還兇。”我聽的惻然,一抬頭,卻發現這幾位剛強的漢子眼里,都有些濕潤在涌動。
突然想起了遠征軍的墓園。我們是那么地追悔自己曾經那樣輕侮自己海外的英雄,而在今天,對這些在海外奮斗的中國員工與企業又充滿著冷漠與偏見。他們苦干付出,有同情心,同時卻還要忍辱負重和艱難守候。而在國內,我們對此知之甚少。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最荒謬的地方還在于,在很多時候,贏得外國老百姓的信任也許比贏得自己一些同胞的信任要容易的多。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