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世界如何變化,科技進步如何日新月異,空氣、水、糧食和能源始終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過去如此,今天如此,將來還會如此,所以能源才是真正的長青產業,人類須臾不能離開。
從長遠看,可再生能源終究要替代化石能源。然而,石油在相當長時間內還將在能源結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煤炭消費峰值,過去多數專家設定為2030年,后來又提前到2020年,但我個人認為,中國的煤炭峰值已經過去。從數字來看,2014年中國煤炭消費下降2.9%,2015年下降3.7%,2016年上半年煤炭產量下降9.7%。中國煤炭消費明顯下降的趨勢表明,峰值已經提前達到。
對此,國際社會給予高度評價。英國著名學者、被稱為“氣候經濟學之父”的尼古拉斯˙斯特恩認為,中國目前取得的這一成就預示著中國碳排放總量2025年之前便開始下降,早于官方預計的2030年。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教授John Schellnhuber則持更樂觀的態度,認為2020年中國的碳排放總量就會下降。國外媒體高度評價認為,中國煤炭消費達到峰值很可能成為人類歷史上一個里程碑,成為國際社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轉折點。
但在國內,對煤炭消費是否比原來預期更早地達到峰值,尚未完全統一看法。在我看來,現在中國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增速已經大大高于電力消費增長,今后用于發電的煤炭將進一步下降。從占另一半煤炭消費量的鋼鐵、建材行業來看,也都已過峰值,所以即使經濟有所回升,煤炭消費總量也不可能回到2013年的峰值水平。我國政府宜正式對外宣布:中國煤炭消費已提前達到峰值。這對于樹立中國在氣候談判中的形象是十分有利的,也是科學和客觀的。
對煤炭行業而言,要認識到,在國際社會關注溫室氣體排放,鼓勵發展低碳經濟、低碳能源的大趨勢下,減煤已經是大勢所趨,煤炭的救贖要靠堅決的壓產,重點應放在結構調整上來,對此應當有一個客觀和清醒的認識。
未來,中國能源工作的重點將不再是增加供給,而應是調結構、去落后產能、科技創新、國際能源合作等。最近國家能源局關于加強供給側管理的措施中,有不少涉及到這方面的內容,比如控制審批煤電和煤礦項目。但是由于有關項目在建規模較大,規劃的幾個煤電基地還會建設,控制產能的工作將十分艱巨。從先易后難角度出發,可以將大城市的燃煤熱電聯供機組逐漸淘汰,改為燃氣聯合循環熱電聯供機組,既可以改善城市空氣質量,也會促進燃氣輪機產業發展。此外,在淘汰落后發電廠時,也應把淘汰自備電廠中不必要的小機組考慮進去,制定相關的政策措施。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