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中海油上半年凈虧77.4億元!

——轉型天然氣挑戰巨大!



2016-10-09 10:15:00 《財經》雜志   作者: 李毅 金焱   

編者按:2016年上半年,中海油凈虧77.4億元,這是其2001年上市以來首次出現中期業績虧損,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曾經的央企優等生、改革先鋒隊如何變成碌碌平庸者?其轉型天然氣的努力為何成效緩慢?這篇摘自于《財經》封面文章的分析,或許能讓人感觸中國油氣體制中的深層次東西。

2016年上半年,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稱“中海油”)凈虧77.4億元,這是中海油2001年上市以來首次出現中期業績虧損,主要是受原油價格下降影響而計提油氣資產減值準備。

巨虧77.4億元之后

業績下跌激化了長期積累的內在矛盾,也加劇了人才流失。一位中海油前員工對《財經》記者說:“現在的中海油已經有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趨勢,我很痛心。”他表示,公司過去十幾年培養的具有國際化背景的精英團隊大半離職,財務團隊、業務發展團隊和法務團隊原部分骨干人員星流云散。

長期以來,中海油及其母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下稱“中國海油”)被外界視為國際化程度最高、管理最規范的央企“優等生”。如今,這名曾經的優等生正面臨嚴峻考驗——董事長楊華在近期召開的2016年領導干部會議上稱,異常嚴峻的生產經營壓力,已讓公司面臨“能否活下來的問題”。

比業績下滑威脅更大的,是中國海油定位的迷失。這家通過海洋石油對外合作起家的公司,曾被稱作“中國最西化的石油公司”。但在最近幾年國企大環境、行業中環境和公司小環境的共同影響下,它似乎逐漸喪失了早期的“國際化、規范化”基因,泯然于那些政企不分、積重難返的傳統國企之列。

在業界看來,這一切始于低油價的沖擊。持續50美元/桶上下的國際油價揭開了此前被高油價掩蓋的低效管理和戰略失誤,退潮之后,裸泳者現形。

轉型天然氣挑戰巨大

鑒于海洋石油前景不明,天然氣業務被寄望成為中海油未來發展新的支撐。中海油在2015年報中指出,天然氣及發電產業已成為公司中下游的重要板塊,也是最具發展潛力的效益增長點。

8月22日,第一船自美國進口的7萬噸液化天然氣(LNG)運抵中海油大鵬接收站。該LNG船從首個獲得美國政府出口許可的LNG終端——路易斯安那州薩賓帕斯終端(Sabine Pass)出發,歷時32天到達中國港口。

這一場景背后是中海油迅速成長的LNG業務。中海油在國內三大石油公司中最早布局LNG,很早便完成了沿海LNG產業的全面布局。作為中國第一座LNG接收站,中海油大鵬接收站2016年進口總量已超過4500萬噸。

目前中海油已投入商業運營的接收站有7座,LNG年接收能力達到2780萬噸,累計接卸LNG突破8000萬噸,熱值相當于1億噸原油。陸地天然氣長輸管線達到4309公里。公司同時還在加速布局天然氣發電、LNG汽車加氣等業務。

中海油向天然氣業務轉型,基本與全球主要IOC同步。后者也將天然氣視為未來重要增長點。殼牌集團在五大IOC中對天然氣重視程度最高,在天然氣一體化方面的發展戰略較有代表性。金融危機后,殼牌繼續大力發展天然氣業務,天然氣儲量占比始終保持在50%以上。

殼牌現任CEO范伯登(Ben van Beurden)2014年上任后,將天然氣一體化經營確定為集團中期的利潤增長點。他的名言“與其說殼牌是一家石油公司,不如說殼牌是一家天然氣公司”,在行業廣為傳頌。目前,天然氣一體化和新能源業務是殼牌四大業務板塊之一,其他三個分別是上游業務板塊、下游業務板塊和項目與技術(P&T)業務板塊。

殼牌執行委員會成員、天然氣一體化及新能源業務執行董事Maarten Wetselaar告訴《財經》記者,殼牌始終致力于構建包括常規和非常規油氣、液化天然氣(LNG)、天然氣凝析液(GTL)以及天然氣化工在內的天然氣一體化產業鏈。

范伯登也曾表示,公司一直在為低油價的到來做準備。2015年對英國天然氣集團(BG)高達540億美元的并購就是殼牌的應對之舉,也成為此輪低油價周期中最大一筆收購。收購完成后,公司天然氣一體化業務迅速壯大,總規模已達90億美元——占總資產三分之一。

BP也在低油價周期中大力布局天然氣業務。當前天然氣已占BP上游業務組合的近50%,而2020年,這一比例將上升到55%。“我們現在越來越偏向天然氣業務,天然氣的政策導向是非常關鍵的,中國在政策導向上也會加強力度,引導這方面的發展。”BP中國區總裁楊恒明對《財經》記者說。

就中海油而言,盡管與殼牌、BP同步發展天然氣,但尚未達到構建天然氣一體化業務板塊以及天然氣價值鏈的程度,主因在于中海油天然氣業務缺乏上游資源支撐,純靠港口貿易難以形成持續、可觀的利潤。

年報顯示,中海油2015年海內外共生產天然氣251億立方米,但僅銷售126億立方米。公司從2012年至2015年海內外天然氣可采儲量分別為:1700億立方米、1790億立方米、1906億立方米和1980億立方米。盡管不斷增長,但距離IOC尚有距離。

殼牌2015年報顯示,該公司已探明天然氣儲量為3800億立方米。收購BG后,殼牌還占有了全球20%的LNG市場,其產能幾乎是??松梨诘?倍。

由于缺乏LNG資源,中海油主要靠在國際市場購買后轉手銷往國內,且在當前需求不振的市場環境下也持續虧損。

“照付不議”合同出現糾紛

近日,中海油與李嘉誠旗下公司控股的赫斯基能源公司之間關于南海荔灣3-1氣田天然氣長期合同的糾紛,凸顯了中海油LNG業務不掌控上游資源的短板。

荔灣3-1氣田是中國首個深水氣田,由赫斯基能源和中海油合作開發,2014年3月投產后向珠三角地區供氣,由中海油進行銷售,并簽訂“照付不議”銷售合約。

“照付不議”是天然氣供應的國際慣例和規則,是指在市場變化情況下,付費不得變更。用戶用氣未達到此量,仍須按此量付款;供氣方供氣未達到此量時,要對用戶進行相應補償。

隨著國際油價的斷崖式下跌,LNG價格也不斷下跌。2015年,美國天然氣標桿價格HenryHub全年均價為2.62美元/百萬英熱單位,下跌39.8%;英國標桿價格NBP全年均價為6.62美元/百萬英熱單位,下跌14.0%。日本進口LNG全年均價估計為10.64美元/百萬英熱單位,下跌34.4%,其中LNG現貨全年均價為7.46美元/百萬英熱單位,下降46.9%。

相較之下,每千立方英尺11美元-13美元的銷售合約價格讓中海油承受巨大銷售壓力。因此,中海油在2016年一季度僅按實際售氣量支付給赫斯基費用,而未按合約規定氣量付費。雙方糾紛一度升級,險些對簿公堂。最終赫斯基讓步,同意以每千立方英尺9.54美元-11.45美元的價格將天然氣賣給中海油,避免了雙方爭端進一步升級。

和競爭對手相比不具優勢

在國內,由于政策和歷史淵源,傳統上以陸上油氣業務為主的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巨頭也在加快布局天然氣產業。相比中海油,它們在上游氣源和管網上擁有絕對優勢。

以中石油為例,2015年,該公司共銷售天然氣1226.6億立方米,其中954.8億立方米為自產氣。管道天然氣供應范圍已覆蓋全國30個省區市,市場占有率達到68%。且已擁有長達50928公里的天然氣管道,占全國的76.2%。同時,中石油還在去年底建成大港、金壇、劉莊、蘇橋、呼圖壁等儲氣庫(群)10座,調峰能力達到52億立方米。

中石油還運行LNG工廠12座,總產能700萬立方米/日,2015年產量 5.6億立方米。運行LNG加氣站550座,在建LNG加氣站136座,全年終端銷售LNG15.4億立方米,占全國 LNG汽車加氣站銷售量的27.3%。

中石化也已在廣西、天津、溫州、江蘇等多地建設LNG接收站。且這兩家公司可憑借較LNG低約0.5元/立方米的管道天然氣優勢,與LNG的靈活性相結合,對中海油形成強有力的競爭。

在業界觀察者看來,隨著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中海油雖出手最早,其LNG市場份額卻不斷遭受蠶食。中海油LNG設備投資和維護成本長期居高不下,此前簽訂的天然氣長協成本無法降低。如何消化這些成本,對LNG業務虧損的中海油而言,也是必須解決的難題。




責任編輯: 江曉蓓

標簽:中海油,天然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