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蘇偉:踐行中國低碳發展新道路

2010-05-08 17:54:14 中國能源網

中國能源網訊: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綠色經濟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會議”于5月8日上午在國家會議中心隆重開幕。

在下午進行的——“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分論壇中,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先生發表了精彩演講。

以下為發言實錄:

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就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問題和大家交流討論,大家都知道,氣候變化問題近幾年已經成為國際社會日益關注的熱點問題,雖然前段時間各國都面臨經濟危機,但對于應對氣候變化這件事情的關注絲毫沒有降低程度。去年年底在丹麥的哥本哈根舉行了聯合國的氣候變化大會,其中有12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參加會議,表示了對哥本哈根會議的重視,各國有識之士都積極為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出力獻策,尋求解決之道。這種情況下加快低碳和氣候友好技術的研發,推廣和應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低碳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潮流,大勢所趨。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應對能源,以節能提高能效發展利用可再生能源作為核心,采取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一系列的措施和行動。大幅度降低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以盡可能少的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盡可能大的經濟發展效益。中國政府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作為堅定不移的基本國策,在十一五規劃當中提出要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取得成效,也設定了到今年年底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的目標,目前全國上下都在奮力實現這一目標。中國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新興工業化道路,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戰略任務。在調整經濟結構,大力節約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優化能源結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為低碳發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積極的貢獻。

06到09年共淘汰落后煉鐵產能8172萬億噸,水泥產能2.14億噸,焦炭產能8254萬噸,關停小火電機組6006萬千瓦,目前中國的水電裝機容量核電在建規模以及太陽能的熱水器集熱面積和光伏發電累計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風電裝機容量位居世界第三。同時植樹造林,加強教育,體現了中華民族和全人類高度負責任的精神。

為了進一步做好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推進低碳發展,09年11月,國務院提出了到2020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也就是說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到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到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5%左右,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千萬公頃,這是中國根據自身的國情采取的自主行動,也是中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采取的重大舉措,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創新性國家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的重大貢獻。當然我們也清醒的認識到,實現這的目標,絕非輕而易舉的任務,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推進低碳發展方面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特殊的困難,這些壓力困難表現在幾個方面。一個是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制約,發達國家在經過長期無約束排放之后已經完成了工業化、城市化,在經濟勢力已經很強,生活水平很高的情況下開始提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和戰略,一些國家到現在雖然完成了工業化、城市化,但依然沒有做到溫室氣體的減排,仍然是增長的趨勢。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任務還遠未完成,13億人口還有一半以上是農村人口,目前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歷史階段。發展經濟消除貧困改善民生依然是非常艱巨的任務。當前階段對中國來講,發展仍然是第一要務,實現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歷史任務,也是當前的必須要做的工作,為13億人口提供有尊嚴的生活,中國還需要具有更多的合理的排放空間。

第二中國產業結構不盡合理,長期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靠工業增長來拉動,服務業發展滯后,2009年中國三次產業結構當中,服務業只占到了42.6%,而發展中國家服務業比重普遍能達到60%左右,發達國家甚至達到70%以上。中國特殊的產業結構所處的發展階段和國際分工當中的地位等等這些因素也決定了造成中國會高耗能、高排放的問題,目前中國工業能源消費占了能源總消費量的70%左右,我們已經成為單位GDP能耗比較高的國家之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成為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

第三方面的困難和壓力是能源資源稟賦的制約,中國煤炭資源豐富,和發達國家相比,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先天不足,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起步較晚,目前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是主體,占將近70%,而含碳量較小的油氣能源占的比例比較低。中國能源結構呈現高碳的特征。并且短期內難以實現能源結構的根本性轉變。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造成中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比其他國家面臨更大的困難,需要付出更為艱苦的努力。

第四技術水平相對來說還比較落后,目前中國許多產業領域先進技術與落后技術并存,一些行業落后產能占當的比重,造成能耗比重較高,鋼鐵、有色等高耗能產業單位能耗高于世界先進水平,技術節能仍有較大的潛力。盡管面臨這么多的困難,中國將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努力推動低碳發展,我們將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現實利益和長遠利益,統籌經濟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將實現2020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的戰略任務,采取積極的政策措施,努力推動形成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和生活方式。

具體的舉措,應對氣候變化推動低碳發展方面,中國將開展以下一些方面的舉措。一是進一步提升低碳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當中的戰略地位。中國目前正在指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計劃,我們將把應對氣候變化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納入到十二五規劃,并制定相應的措施,明確將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目標作為約束性指標,研究建立溫室氣體排放的統計考核體系,確保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有關目標的實現。落實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本身就是中國實踐低碳發展的過程。

第二是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應對氣候變化是中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大機遇,我們將利用控制單位GDP溫室氣體排放的倒逼技術,加快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嚴格控制高耗能的產業發展,進一步淘汰落后產能,努力生產高附加值產品,下大力氣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發展服務貿易強化抑制高耗能、高內涵能源產品的出口政策。

第三提高重點領域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效節能是實現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的最重要的手段,加快實施重大節能工程,突出抓好鋼鐵、有色、煤碳、電力、化工、建材等行業耗能大戶的節能工作,推動清潔生產。發展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推動國民經濟走上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高產出、可循環的發展道路。
第四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進一步落實可再生能源法,以及相關配套法規政策,做好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加強新能源的技術研發,增加對新能源產業的投資著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同時提高天然氣核電等優質能源低碳能源在國家能源消費結構當中的比重。

第五完善低碳發展的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和整合力度,充分發揮節能可再生能源、林業資金渠道的作用,支持有關規劃和重點項目的實施,研究建立多元化的應對氣候變化融資機制,積極探索制定有利于低碳發展的產業政策,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稅收政策、技術政策和消費政策。研究借鑒國外的碳稅政策和交易制度,鼓勵規范引導自愿減排交易活動,積極探索在我國利用市場機制應對氣候變化,研究建立低碳產品標識認證制度,完善政府采購制度,促進生產體系和消費體系的協調互動。

第六加快低碳和氣候友好技術的研發,技術對于應對氣候變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發揮著關鍵性的基礎性作用。低碳技術創新不僅有利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也必將引領世界各國產業進步和發展。在新形勢下,我們將把應對氣候變化核心技術的研發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創新和低碳技術的研發。做好現有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加速實現產業化,加大對煤碳清潔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先進核能,清潔汽車等新領域、新技術的研發投入,促進低碳技術創新,對近期不具備商業化條件但從長遠看可能有重要減排效益的技術密切跟蹤有關進展,積極開展科研工作,加強未來發展的技術儲配。
第七積極發展低碳的建筑嚴格執行住宅和公共建筑節能標準,推動節能改造。加大新型建筑材料和節能產品的研發、示范、推廣應用,提高建筑質量和有效使用年限。

第八加大發展低碳的交通方式,加強城市規劃、完善道路交通體系的規劃,嚴格執行和提高運輸工具技術水平,逐步降低各類運輸工具的能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強度。采取積極措施,加快城市公交體系建設,鼓勵公眾采用公共交通的方式。

第九倡導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全民參與是非常重要的,對于發展低碳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至關重要的,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人均生活用能水平相對來說是比較低的,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用能需求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我們將利用各種選擇媒介,大力宣傳低碳消費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感和公眾意識,引導城鄉居民轉變消費方式,控制生活用能的方向。鼓勵引導企業推廣節能產品,為公眾提供更多的產品信息和消費選擇,鼓勵公眾采用節能產品。

最后還是要加強國際合作,這是這次綠色經濟和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會議的主題,通過借鑒和引進國際社會低碳發展的經驗、技術,積極探索與各國政府企業研究機構以及其他非政府組織的合作,通過政府間政策對話,了解有關國家推動低碳發展的管理制度、政策措施及其效果,借鑒有益經驗,通過政府和企業合作,引進資金和友好技術,增強中國重點行業、重點領域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能力,通過與研究機構和非政府組織間的交流,加強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研究、技術研發與政策設計等等方面的能力。以上就是關于中國發展低碳經濟,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所面臨的一些困難,我們下一步要做的相關工作。謝謝大家!




【中國能源網獨家稿件聲明】 凡注明 “中國能源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 未經中國能源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