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鄱陽湖水利樞紐近來引發的爭議,水利專家認為,從目前來看,通過三峽水庫優化調度方案緩解鄱陽湖低枯水位現象空間不大,而在鄱陽湖建閘是一個可行的辦法
是否要在鄱陽湖上建一道水閘,以緩解近年來鄱陽湖越來越嚴重的枯水現象? 11月下旬,江西省環保廳發布的一份環評公共參與信息公示文件,讓這個爭論多年的問題再次進入公共視野。
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作為長江中下游地區僅有的兩個通江大湖,對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防洪防汛以及生態環境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保護區,大量濕地候鳥種群皆匯于此;這里也是紅色名錄極危物種——長江江豚的重要棲息地。
根據江西省鄱陽湖水利樞紐建設辦公室(下稱:鄱建辦)介紹,近十年來,鄱陽湖9、10月份(秋季)連續出現枯水期低水位時間提前、水位降低、持續時間延長的現象。并且,鄱陽湖秋季低枯水位將長期存在,并將不斷加劇。對鄱陽湖的民生、生態、經濟等方面造成了嚴重影響,湖區水資源水環境與經濟承載力也大幅降低。
為了“控枯”,多年前,江西省就提出建設水利樞紐,早在2010年,財新周刊就曾刊發報道《鄱陽湖“爭壩”》報道當時對該工程的調研和相關爭議。
2016年11月23日,江西省環保廳發出的《鄱陽湖水利樞紐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第一次信息公示》,是該工程已經啟動環評、走向立項程序的信號。根據公示信息,擬建的鄱陽湖水利樞紐為開放式全閘工程,汛期江湖連通,閘門敞開;汛末對湖區水位進行調控,緩解湖區水位下降過快導致的問題。工程總投資約130億元。
然而,近日,這一水利樞紐工程遭到了眾多環保組織反對。在財新此前報道《鄱陽湖水利樞紐該不該建?多方專家呼吁暫緩》中,一些環保人士認為,鄱陽湖枯水主要原因來自于采砂,可以通過約束挖沙,調節水資源等方式干預,而建閘將對鄱陽湖生態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對此,多名參與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研究的專家向財新記者表示,鄱陽湖枯水主要原因是三峽水庫蓄水和長江河道下切,采砂并不是造成鄱陽湖枯水的主要原因。
鄱建辦強調,該工程“利大于弊”,但國內外多個環保組織一直明確表示反對,并呼吁國務院上收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決策權,將無壩無閘方案作為鄱陽湖生態保護的基本原則。
鄱建辦在對財新記者的回復中表示,目前,按照項目環評工作要求,環評公眾參與第一次信息公示有效期限為11月23日至12月6日。按照項目環評工作要求,此后還將二次公示、受理公示、批復公示等。工程必須履行嚴格的基本建設程序才能開建。
采砂致枯水?
關于鄱陽湖枯水的原因,讓候鳥飛公益基金的張云博引用2015年發表在《地理學報》的研究《2001-2010年鄱陽湖采砂規模及其水文泥沙效應》的結論,認為鄱陽湖采砂通過擴大通江河道的過水斷面面積,加速湖水注入長江,是引起近年來鄱陽湖秋冬季枯水期提前、枯水期延長的主要原因之一。
對此,參與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相關研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水文水資源專家王浩,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胡春宏,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和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的主要推動者、原江西省副省長胡振鵬等多位專家對財新記者表示,他們認為,采砂并不是造成鄱陽湖枯水的主要原因。
“社會不應把采砂妖魔化,采砂并不會禍國殃民。”胡振鵬告訴財新記者,提供建筑用砂是湖泊的服務功能之一,采砂現象存在,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胡振鵬表示,長江禁砂以后,長江中下游的建筑用砂大量靠鄱陽湖提供。他向財新記者介紹說,在2008年以前,鄱陽湖采砂“一塌糊涂”。2008年,江西省政府對鄱陽湖采取全面禁止采砂一年,對采砂進行了“定時定點定量”的規劃,使鄱陽湖采砂規范許多。2015至2016年,受建筑市場不景氣的影響,鄱陽湖采砂并未達到4000萬立方米。
胡振鵬說,鄱陽湖每年排出長江水1460億立方米,采砂按每年4000萬立方米計算,并不會對鄱陽湖造成較大影響。
鄱建辦也回復財新記者稱,采砂活動改變的是局部地形,其對水位的降低作用也僅局限在采砂區域附近的較小范圍內,距離采砂區域越遠其影響越小,對全湖影響不大。
胡春宏告訴財新記者,采砂對鄱陽湖最大的影響不是水位,而是生態環境。對水質的影響表現為:一是造成局部范圍的水體懸浮物濃度增加,影響水體的感觀;二是破壞了泊底泥,加快了吸附在底泥的重金屬和其它有害物質的釋放,影響水質;三是采砂船、運砂船含油污水的排放,也直接對水質造成影響。
三峽“副作用”
權威水文專家王浩對財新記者表示,近年來,受長江上游來水整體偏枯、特別是受三峽水庫9-10月興利蓄水,長江干流水位降低,對鄱陽湖頂托作用減弱,鄱陽湖出流加快,是造成枯水期水文情勢變化的主要原因。
“三峽水庫的建立并沒有錯,降低了地上懸河,徹底改變了防洪形式,”張博庭說,“但鄱陽湖卻成為了防洪過程中的一個逆循環。”
張博庭告訴財新記者,三峽作為全國最大的水庫,對長江洪澇災害的防治以及中下游水資源調節起著重大作用,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防洪形式,使地上懸河逐年下降,河道泥沙淤積得到改善。但河道泥沙淤積減少后,出現河道下切,河床下陷現象,使長江河道水位低于鄱陽湖水位,鄱陽湖向外輸出的水流量增大,從而導致鄱陽湖湖泊水位持續偏低,枯水期延長。
據張博庭介紹,目前,長江河道平均下切了2米左右,鄱陽湖雖然也出現下切現象,但由于江河流動性比湖泊更強,鄱陽湖的泥沙淤積改善程度不如長江河道。“我們解決了防洪的同時,必然會導致鄱陽湖增加枯水期這樣的‘副作用’。”
另外,三峽水庫蓄水使鄱陽湖豐枯差距加大。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高建國曾對媒體表示,每年10月是三峽大壩蓄水期,泄流量大幅減少,此時正值江西省枯水季節,鄱陽湖急需江水補充,但反而被長江低水位拉空。
王浩表示,受江湖關系演變,未來鄱陽湖枯水期水位將越來越低,枯水期會越來越長。湖區水文節律的變化將導致季節性缺水日益嚴重。通過修建臨時供水設施可以解決濱湖區的季節性缺水,但不能解決低枯水位延長導致的洲灘提前出露、濕地植被下移,生態系統質量下降,湖區漁業資源衰減等一系列問題。
“從目前來看,通過三峽水庫優化調度方案緩解鄱陽湖低枯水位現象空間不大。而在鄱陽湖建閘是一個可行的辦法。”張博庭認為。
鄱陽湖建閘再爭辯
如果說受三峽影響,鄱陽湖枯水期增加已經長期趨勢,那么,是否應該再次使用工程手段,通過建閘緩解鄱陽湖之渴?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表聲明稱,擬建的鄱陽湖樞紐工程將對水質、魚類多樣性、長江江豚棲息地、候鳥棲息地以及長江下游泥沙量等五個方面產生不可逆或不確定的影響,目前各項研究和論證的結果還不足以支持該樞紐工程的立項和建設。
WWF認為,鄱陽湖近十年的水位變化,并未對鄱陽湖生態系統的指示物種——候鳥及長江江豚種群數量造成顯著影響。因此,不能得出生態系統退化的結論,更不能成為該樞紐工程立刻上馬的決策依據。
針對環保組織反映的,建閘是否會導致鄱陽湖不再有“枯豐期”的疑惑,張博庭表示,“建閘是為了讓鄱陽湖的水位盡量恢復為原來的自然水位,并且維持豐枯期,為候鳥提供更好的濕地環境。”
張博庭告訴財新記者,他認為對江豚來說,建閘也利大于弊。目前枯水導致鄱陽湖很多地方變成了河道,行船的螺旋槳很有可能會傷害到江豚。
但胡春宏也表達了擔憂。鄱陽湖水利樞紐下達蓄水將造成江湖季節性阻隔,影響魚類洄游和江豚的遷徙,影響魚類多樣性格局、增加江豚小種遺傳事件發生的概率。
鄱建辦在對財新的回復中則表示,工程阻隔會對江豚自由游弋產生影響,但前期鄱建辦與江豚專家密切配合,通過設置大孔閘來解決阻隔影響,專為江豚設置了4孔60米寬的大閘,讓江豚過閘。科學研究和實踐經驗都表明,60米寬的大閘是足夠能讓江豚自由過閘的。
并且,鄱建辦認為,建閘后,水位高,水面大,水深增加,棲息空間增大,有利于江豚棲息生境;同時,其他魚類增多,也有利于江豚覓食。
鄱建辦稱,江豚瀕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枯水是重要的原因,如果任由枯水發展,鄱陽湖江豚必然會減少,專家冀望的“最后避難所”將不復存在。從一定程度上講,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亦是江豚保護的工程。
胡春宏也表示,鄱陽湖水利樞紐建設能帶來一系列積極作用。建閘能幫助鄱陽湖有效應對江湖關系變化、塑造適宜的湖泊濕地生境格局、擴大水生動物生存空間、解決濱湖區季節性缺水、改善湖區通航條件,同時具有向下游應急補水的潛力。
張博庭認為,建閘并沒有那么可怕。世界水資源已經無法單獨依賴自然調節,隨著人口基數變大,現代化生活對水資源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就需要水利工程建設就是要解決水資源不足的問題。未來趨勢是充分利用水資源,建閘會越來越多。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