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內蒙古地熱資源勘查取得輝煌業績

2017-01-10 13:08:40 國土資源部網站

初冬雖至,內蒙古卻沒有以往的寒意。呼和浩特畢克齊南恰臺吉村地熱井施工現場熱鬧非凡,由內蒙古地勘基金出資,內蒙古地礦局所屬地勘七院具體實施的畢克齊地區地熱資源預可行性勘查項目成功成井出水,取得驕人成果。該井井深2400米,出水溫度達到64攝氏度,通過對該井地熱水取樣分析,比照醫療熱礦泉水標準,偏硅酸達到有醫療價值濃度和礦水濃度,氟達到礦水濃度,可命名為氟水。

無數個日夜的努力終于在這一刻看到了希望,迎來了曙光。有關專家論證認為:該井水量大、水溫高、水質好,是近年來地熱勘查發現最好、最理想的自流井,充分體現了內蒙古地熱地質勘查技術已走向成熟。

而這,只不過是內蒙古地礦局近年來潛心研究地熱資源勘查取得的輝煌業績中的“驚鴻一瞥”。

畢克齊地區探出高產地熱水

距離呼和浩特西約35千米處的畢克齊鎮,是西部地區主要的衛星城市之一,也是抗日根據地紅色旅游示范區。目前,內蒙古地勘七院在該鎮北什軸鄉恰臺吉村施工的地熱勘查井地熱水自流量為每天1500立方米,水頭高出地表約40米;抽水試驗降深40.3米,穩定產量為每天2784立方米。

項目負責人楊子龍告訴記者,該井穩定產量大、水溫高,具有重大的開發利用價值。該井成功出水,進一步證明呼包平原蘊藏著豐富的地熱資源,開采潛力巨大。開發利用地熱資源,有利于哈達門高原牧場旅游區、五道溝農家樂民俗旅游區、阿拉坦汗義子恰臺吉封地、古剎喇嘛洞召等地區的養生、休閑、旅游等產業的發展,將為內蒙古呼包鄂經濟圈發展增添新的動力。

根據對該井單井地熱流體產能和年利用熱能初步估算:按照所做最大降深40.3米抽水試驗出水量2784.0立方米/日計算,其單井產能7620千瓦。以年開采300天計算,每年可利用熱能1.98×108兆焦,相當于6758噸標準煤。

采訪中,恰臺吉村一位姓劉的老鄉告訴記者,現在村子里每家每戶院里都有一口水井,但井水又咸又澀,只能湊合給家里養的牲畜喝,人飲水需要跑很遠的路去拉。“這下可好了,村里來了地質隊員,找到了地熱水,這是造福后代的好事啊。”

畢克齊這眼地熱井水量大、水溫高,作為技術負責,楊子龍是第一個高興的人。“當地10月中旬氣溫轉涼,正趕上寒流,氣溫已然降到零下,當時我拿著試驗瓶在井口接水測溫,手上被燙了好幾處。最難的是在同位素試驗取樣時,容器要漫過水面,讓水自流進去,而且容器里不允許有空氣,這就意味著所有工序要在水中完成。直到同位素樣品取完,我才發覺自己手上燙起了一層皮,稍稍松一口氣接著取,這個過程更痛苦,因為淺層水的水溫很低,剛才還是60多度的熱水一下子降到3~5度左右,試驗結束時,手上已失去知覺,只剩下苦笑了。”回憶起這件事,他記憶猶新。

“作為一名水文地質工作者,每次看到老鄉家里礦化度極高的水,再看看他們期待的眼神,心里就像長出了一道坎,但更多的是增添了攻堅克難的決心和信心。”楊子龍說。

在地熱空白區找地熱

內蒙古是嚴重缺水地區,很多地方為能夠打出一眼供百姓生活的井水都很不容易,要在這樣的地區找出地熱資源,其難度可想而知。面對資源和環境的雙重壓力,近年來,國家開始大力倡導及推廣低碳經濟和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地熱資源是一種可再生的清潔能源,隨著其開發利用技術的日益成熟,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日趨顯著,自然也成為了目前新能源大家族中最為現實且最具競爭力的成員之一。

據資料記載,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初期就啟動了較為系統的地熱資源普查勘探工作,但是在我國的能源結構中,地熱資源利用占比不足0.2%,而且大部分地熱井的鉆探初衷僅僅是為了滿足日常生活需要,熱能利用效率低、資源浪費嚴重,更無從談及能源化和產業化開發。

而地處偏遠、經濟欠發達的內蒙古,地熱資源的勘查開發與其他相鄰省區相比起步更晚。1999年,內蒙古地礦局在呼和浩特市成功鉆探出第一眼地熱井,開啟了內蒙古地質勘查向地熱資源進軍的大幕。該井混合自流量110立方米/日以上,自流井孔口溫度達50攝氏度。為綜合利用地熱資源,2003年,該局投資3000多萬元籌建了水月城溫泉大廈,成為目前呼和浩特唯一一處最大的集休閑、洗浴、溫泉理療等為一體的多功能的地熱礦泉洗浴理療中心。

十幾年來,在國土資源部、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國土資源廳諸多領導和專家的關懷支持下,內蒙古地區的地熱勘探開發利用工作蓬勃發展,不僅在地熱資源勘查、地熱資源綜合利用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績,同時形成的一大批重要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為地熱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內蒙古地礦集團總工程師趙士寶介紹說,目前開展的這些地熱普查項目基本上都在空白區,但通過地質人員的艱辛的付出、攻克難關,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僅2015、2016兩年,在地勘基金的大力支持下,內蒙古地礦局在自治區境內開展了大量的地熱資源普查工作,成功實施地熱井9眼。

2015年3月,由內蒙古水勘二院承擔的烏拉特前旗烏梁素海地區地熱資源預可行性勘查項目開始施工,同年8月成井出水,井深2008.68米,以年開采300天計算,每年可利用熱能5.58×107兆焦,相當于1905噸標準煤。

2015年5月,內蒙古水勘四院組織技術骨干前往位于通遼市科爾沁區東郊的地熱資源預可行性勘查項目區開始施工,同年8月成井出水,井深1602.6米。比照醫療熱礦泉水標準,可命名為氟水。這些元素的天然組合,使該地熱溫泉水具有很好的理療、保健功效。根據對該井單井地熱流體產能和年利用熱能初步估算:按照所做最大降深164.73米出水量825.12立方米/日,單井產能1625千瓦。年開采300天,每年可利用熱能4.21×107兆焦,相當于1437噸標準煤。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有利于通遼市周邊養生、休閑、旅游等產業的發展。

位于內蒙古通遼市開魯縣開魯鎮地區地熱資源預可行性勘查項目也是由內蒙古水勘四院承擔,2015年8月開始施工,同年11月成井出水,井深1303.3米,出水量1036.56立方米/日,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氡的含量達到了醫療用水標準,具有一定的醫療價值,利用氡水浴療對心血管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腸胃病、心臟病、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癱瘓病、抑郁癥以及風濕性關節炎等有良好療效。若年開采300天,每年可利用熱能4.78×107兆焦,相當于1632噸標準煤。

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大沁他拉地區地熱資源預可行性勘查今年7月成井出水,井深1802.7米,根據對該井單井地熱流體產能和年利用熱能初步估算:按照所做最大降深255.08米抽水試驗出水量213.70立方米/日計算,單井產能472千瓦。若年開采300天,每年可利用熱能1.22×107兆焦,相當于417噸標準煤。該地熱井毗鄰奈曼旗包古圖沙漠旅游景區,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勢必會增加景區的影響力,為草原沙漠再添色彩,可發展成為多格局、多方位的特色景區。

2015年11月,內蒙古地礦局所屬地勘八院承擔了烏海市海勃灣農業科技景區地熱資源預可行性勘查項目,該井今年7月成井出水,井深2096.85米,根據對該井單井地熱流體產能和年利用熱能初步估算:按照所做最大降深132.81米抽水試驗出水量840.24立方米/日計算,單井產能1493千瓦。若年開采300天,每年可利用熱能3.87×107兆焦,相當于1320噸標準煤。

成功源于艱辛付出

霍建華是內蒙古地勘七院水文普查項目負責人之一,年僅26歲的他,已在找地熱的路上“摸爬滾打”。他說,相比野外工作的艱辛和不易,每當看到熱泉涌動的那一刻,一股成功的喜悅涌上心頭,作為一名地質人員是無怨無悔的。

2014年,霍建華帶領的項目組承擔了阿爾山市白狼地區地熱普查,成功實施一眼地熱井。內蒙古阿爾山市白狼鎮地區屬大興安嶺林區,每年9月20日至翌年5月10日為寒凍期,工作時間極短,地面物探工作量大工期短。

阿爾山市成名于水,地熱水因天然出露,用其洗浴對身體大有益處,成名已久。但隨著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已有的天然出露的地熱水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當地政府曾委托有關單位施工過多眼地熱井,但都沒打出地熱水。霍建華帶領的項目組克服了林區施工防火問題、工期短和施工條件差等困難,施工期野外溫度可達零下20度以下,工人穿著大棉衣在帳篷里都抵擋不了寒冷。由于天氣過于寒冷,泥漿粘稠,機械也難以正常運轉才暫停施工,又遇上侵入巖地層,質地堅硬,鉆速只能維持在每小時1米,光是合金鉆頭就鉆壞了多個,使得工期延長了數倍。“普通地層可在3個月內完工,這種地層硬是鉆了14個月。”

作為從事了30多年水文地質普查工作的專家,楊少勇對白狼地區地熱勘查項目感受更深。他說,放眼內蒙古乃至全國,在基巖區勘探出地熱水的項目很多,經檢查含有益元素的例子也不少,但是在一眼基巖區地熱井中,檢測出5種有益元素的實屬稀有,尤其是鋅含量達到飲用天然礦泉水標準,這在內蒙古地熱勘查史上實現重大突破,在全國地熱普查工作中也是一大亮點。

霍建華說,至今有一件事令他記憶猶新,終身難忘:

在距離內蒙古四子王旗北100多千米的腦木更蘇木地區施工時,施工一眼地熱井需占5畝草地,但這5畝是60多戶牧民的集體草地,為此,項目組多次前往工作區進行協商談判,挨家挨戶做工作。眼看著就要耽誤了工期,作為項目負責的霍建華很是著急,他通過旗地方國土資源局聯系了四子王旗旗長和腦木更蘇木鄉長,組織牧民做動員工作,想盡了一切辦法,最終征得每戶牧民的同意才開始施工。“有一天與牧民協商太晚,導致無法返回駐地,我們只好租了牧民一間空余的房,因房屋老舊年久失修,只能燒著羊糞取暖,那味道,一輩子也忘不掉。”霍建華說。

腦木更工作區附近嚴重干旱,牧民喝水都困難,更別說施工用水,項目組通過積極協商,從十幾千米外的井內買水,每噸水的價格要十幾元。由于鉆遇地層泥巖較多,井壁上動輒黏附5~6厘米的泥皮,嚴重影響了井內正常出水,對此,項目組成員積極商討解決辦法,為保險起見,最終采用傳統辦法(沖孔)刮去泥皮,才有了后來500多方的水量,單去除泥皮這項工作,就耗費了近兩個月時間。

在內蒙古地礦局總工程師趙士寶辦公室的墻上的巨幅內蒙古自治區地圖上,每一眼地熱井都用紅色的圓點標注著,一個、兩個、三個……越來越多的紅色鋪展開來,妝點著內蒙古的版圖。趙士寶欣慰地說,一眼普通的水井可以養活一個村莊的百姓,讓上千畝的農田豐收,而一眼溫泉可以帶動一方發展、拉動一地經濟。

從內蒙古第一眼地熱井誕生,到無數個優質地熱井的成功出水,內蒙古數萬地質大軍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三光榮”精神,向國家和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答卷。




責任編輯: 李穎

標簽:內蒙古,地熱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