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售50.7萬輛,連續兩年產銷量居世界第一。
在新能源汽車迅猛發展的背后,仍存許多問題——
其一,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過分依賴補貼;
其二,一些企業貪圖紅利,沒有技術拼湊車,攪亂市場秩序;
其三,新能源汽車使用也有很多問題,例如:充電排長隊還得交停車費、不同平臺的充電卡無法通用、車樁不匹配充不了電的煩惱;
其四,與之配套的充電企業也存在充電樁利用率不高、盈利難等問題;
如此等等。
2月7日,工信部、財政部、科技部、發改委四部委一紙通知,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根據新政,新能源汽車補貼額度比2016年降低20%,地方財政補貼不得超過中央單車補貼額的50%。個人購純電動車最高補貼從12萬元到2016年最高補貼11萬元,再到2017年最高補貼6.6萬元。到2020年,補貼將完全取消。
此番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雖然早有風聲在外,但靴子落地,還是引起不少討論。
平心而論,一切針對新鮮事物的補貼,都會逐步減少或者消失,這是一條鐵律。這在風電、光伏領域已經發生,新能源汽車也概莫能外。
這次補貼的變化,更是改變了過去補量不補質的問題,對于促進新能源汽車行業而言,是好事!
過去的補貼,就像有限的營養補了全身,結果是要害器官發育不良。現在,營養液流向了更重要的兩個器官:電池,以及充電設備。
電池,是電動汽車的心臟——否則電動汽車就是徒有虛名:不解決電容量等性能問題,電動汽車很難被消費者接受,也就沒有未來。現在,電池不達標的電動車,根本就沒有資格獲得補貼,這是提高了技術、質量以及安全的門檻,讓劣幣不再驅逐良幣。
這種改補全身為補重點器官的補貼,對于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整體而言,算是利好。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