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讀提案 開思路:更新理念 轉型服務 走向藍海

2017-03-07 16:58:25 中國能源網   作者: 韓曉平  

在能源行業,無論是電力,還是煤炭,甚至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都面臨著一個巨大的難題,就是“產能過剩”。如何走出產能過剩給能源企業帶來的發展瓶頸,全國政協委員李小琳的提案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李小琳委員在本次全國政協會議上的提案是《關于建設現代能源服務體系的建議》,她提出在能源市場供需寬松的條件下,利用能源體制改革為突破,積極發展能源服務產業,通過能源企業的轉型,構建現代能源服務體系,促進我國經濟的提質增效升級。

造成我國能源電力產能過剩的原因很多,增值稅收制度、國資委對國企的考核機制、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沖動、片面強調規模經濟的慣性等等,但究其根本原因,還是中國經濟結構的快速轉型。

我們看電力數據就可以感受到這一轉型。2016年第三產業用電量增加了11.2%,而第二產業只增加了2.9%。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7.6%,第二產業增加值為296236億元,第三產業為384221億元,對中國GDP的貢獻中,51.63%是第三產業創造的,只有39.8%是第二產業創造的。2016年,第二產業創造1萬元GDP需要消耗1421千瓦時電,第三產業僅需207千瓦時電。能耗低,用電少的第三產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牽引力。

中國萬元GDP電耗變化(千瓦時/萬元)

除了經濟結構的轉型,節能技術進步也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第二產業萬元GDP每年平均減少50.24千瓦時耗電,而耗電量很低的第三產業每年平均也減少11.88千瓦時。

每年萬元GDP減少電耗量(千瓦時/萬元)

這樣的轉變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市場對能源電力需求的下降。中國各級政府和電力企業,長期以來喜歡用美國和發達國家的人均用電量來對標中國發展方向。常有人說:美國人均用電接近13500千瓦時,日本和法國8400千瓦時左右,德國7900千瓦時,中國到2016年人均只有4281千瓦時。所以,中國電力需求是“階段性過剩”,電力需求仍有巨大的空間。而事實上,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人均用電都在快速下降,這主要受益于節能技術的不斷進步。

美國能源部高度重視LED燈對于電力需求的影響。一個相當于60瓦白熾燈照度的LED 燈泡只要9瓦,壽命是白熾燈的25倍,一旦更換,85%的電力負荷與用電量將就此一筆勾銷。各種節電技術層出不窮,例如異軍突起的空氣源熱泵,最先進的產品制熱能效比可達3.5-4.5,1千瓦時電轉化3.5-4.5千瓦熱能,是電暖氣的3.5-4.5倍。

分布式的光伏或光熱技術,直接在用戶側供能,對于傳統的電網電源都構成替代。節能服務、能效托管、能源互聯網、智慧能源,都是靠節能掙錢,他們的普及都將影響對能源電力的需求。

人均能耗并不能反映一個國家現代化的成度。最主要的指標是單位GDP能耗和電耗。習近平總書記代表中共中央對十三五規劃做說明時強調,堅持對能源消費總量和消耗強度的“雙控”,把總量和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

2016年中國萬元人民幣GDP耗電796千瓦時,而2014年韓國為600千瓦時,美國403千瓦時,日本377千瓦時,德國260千瓦時,英國只有186千瓦時,不到我們的四分之一。如此之大的差距直接影響到中國產品國際競爭力,降低了企業的經營效益和利潤,影響了員工工資收入,減少了國家稅收,增加了環境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

造成單位GDP能耗高、電耗高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的用能企業缺乏專業化的能源管理,大量用能設備是由缺乏能源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在管理運行。而中國的能源電力企業聚集著大量優秀的專業人才,如果我們進行有效的組織和積極的轉型,可以通過專業化的綜合能源服務,讓能源企業幫助用能企業通過需求側管理優化負荷,通過節能改造提升能效,通過能效環境托管減少排放,這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正如李小琳委員的提案所言:能源服務內涵寬、層次多、形式豐富、潛在需求和節能減排貢獻潛力巨大。

能源電力是工業的動力之源,每創造一元GDP產值的背后都是靠能源電力驅動的。2016年中國GDP總額74.4萬億,隱藏著一個巨大的節能市場份額。2016年全國用電總量59198億千瓦時,以平均電價0.6433元/千瓦時計算,電費收入38084億元,能效提升10%,就是3800億元;原煤消費量36.61億噸,以秦皇島下海價格540元/噸為基點,合計19772億元;天然氣消費量2240億立方米,全國平均零售價格2.917元/立方米,合計6534億元;再有就是柴油和汽油,各有8811億和7430億的市場份額。

主要能源產品價值

上述幾項主要能源產品的總價值超過8萬億,如果我們提供專業化的能源服務達到美國的能效水平,每年可以創造一個44922億元的節能市場份額;達到歐洲的能效水平,創造55254億元的市場份額;若達到英國能效的水平,市場份額將達到63273億元。

根據“國家能源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天然氣將占一次能源比重的8.3%-10%,總量將達到3600億至4100億立方米,將在十二五的基礎上新增近2000億立方米。其中大量天然氣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不僅是中國能源結構轉型的戰略需要,也是國家安全大戰略必須完成的任務。天然氣高效清潔,同時也價格昂貴,需要專業化的隊伍幫助用戶科學合理使用。

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如果能夠建設起一個現代能源服務體系,企業不僅可以向能源增量市場要收益,也可以向節能要利潤。要創造出這個新的巨大的市場,首先是政府轉變思維模式,從能源供給側,轉向需求側。從能源生產保供,轉向能源消費提質增效升級;其次是能源企業轉變發展方式,化整為零走向終端市場。從生產型轉向服務型,根據用戶市場需求提供包括:節能服務、需求側管理、合同能源管理、分布式能源、能效環境托管和能源互聯網等綜合服務,從而推進中國產業的整體升級。

中國每一次重大改革,最終都是人的再次優化配置。將中國能源企業,特別是國企央企長期匯聚的優秀人才再一次優化配置,從供給側轉向需求側,通過模式創新、機制創新和組織創新,開創一片新的藍海,推進整個國民經濟的戰略升級。

(附件:全國政協委員李小琳《關于建設現代能源服務體系的建議》的提案)

關于建設現代能源服務體系的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李小琳

新世紀以來,我國能源行業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并正在醞釀更大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推進能源革命戰略思想,為能源轉型發展指明了方向目標。

以能源和信息技術創新融合為引領,以能源市場供需寬松和能源體制改革突破為保障,能源行業的重心已有條件、有必要從保障供應轉移到以用戶為中心的能源服務上來,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能源用戶提供更安全、更經濟、更便捷的專業化服務。

能源服務在國際上還沒有統一的定義,簡要而言,能源服務就是為用戶提供一切專業化用能解決方案和代理服務,從用戶能源系統建設、優化、運維到用戶一攬子能源托管以及能源與環境托管,都是能源服務的范疇。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即基于需求側管理、合同能源管理的傳統能源服務,基于分布式的綜合能源服務和基于能源互聯網的新型能源服務,其邊界還可進一步向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第三方服務體系拓展。

能源服務內涵寬、層次多、形式豐富、潛在需求和節能減排貢獻潛力巨大。據相關資料測算,到十三五末,我國能源服務相關產業有望超過8萬億產值規模。適合中小企業創新創業,也適合傳統能源企業轉型發展;可以采用混合所有制、PPP等各種靈活模式,推動信息產業與能源產業融合、輕資產與重資產融合,金融產業與實體經濟融合,是推進能源消費革命和供給革命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節能減排、降本增效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

從能源生產、供應到能源服務,既是水到渠成的發展結果,也是一個本質的飛躍。前者以供應者為主體,用戶作為被動接受者;后者則相反,要求真正實現一切以用戶為中心,從更好滿足用戶需求出發。這也正是能源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要求。

長期以來,能源產業以滿足基本需求為目標,以遠離消費者的大工業異地生產為主要生產方式,廣大能源用戶缺少參與、選擇的權利和能力,以及表達需求的途徑。

近期,以充分利用用戶側資源為導向的分布式、多能互補、能源互聯網等多種新型能源供應模式在我國進行了多方探索與實踐。這些新型供應模式為能源服務提供了豐富的創新手段,但在試點推進過程中往往還是以供應者思維為主導,用戶參與程度有限,亟需要進一步轉變思維、更新理念,真正實現以用戶為中心、從用戶需求出發。

基于此,建議在我國“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基礎上,作為補充和深化,進一步著力建設安全、經濟、便捷的現代能源服務體系。

一是改進政府能源主管部門公共服務。政府能源主管部門長期沿襲行業供應側分類管理模式,客觀上對供應側思維和條塊分割格局的轉變造成障礙,建議從更好服務用戶的角度出發,研究整合管理模式,研究成立能源服務管理機構,推進能源服務標準體系建設。政府部門要著力推進能源信息公開透明,提供能源信息共享等公共服務。同時,以政府和市場力量聯合做好能源服務平臺搭建工作,讓用戶需求與專業化能源服務企業更好對接;聯合做好用戶教育培訓工作,提升用戶更好行使主體權利的意識和能力。

二是及時出臺產業政策。界定好能源服務的內涵和外延,梳理與之相關的各類政策措施,與“十三五”能源規劃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相銜接,及時出臺集中協同的能源服務產業政策。

三是大力培育專業化能源服務企業。鼓勵傳統能源企業、能源(用能和節能)設備企業和互聯網企業等交叉聯合,從不同方向切入,培育或轉型為專業化能源服務企業,促進企業規模化、品牌化、網絡化發展。探索培育獨立第三方能源計量和能效審計。

四是做好體制機制保障。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政策出發點,進一步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著力擴大用戶自主選擇權,加大能源領域競爭性環節開放力度,逐步改變壟斷專營和條塊分割格局,促進終端供電、供熱、供氣、供水和電動交通充電網絡融合發展,為建設現代能源服務體系提供制度保障。




【中國能源網獨家稿件聲明】 凡注明 “中國能源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 未經中國能源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