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階段,核電是支撐結構調整的關鍵部分,核電發展及核技術應用將為改革帶來新動能。”在核電核準開工的啟動之年、三代核電批量化建設的節點之年,中核集團的發展布局備受關注。3月8日,全國政協委員,中核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王壽君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采訪,并就新形勢下核工業及企業的發展講述了自己的深入思考。
核電發展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新動能
能源領域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是各行業領域發展的機遇期,改革是試金石,也是助推器。王壽君表示,核電發展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今年2月,國家能源局發布的2017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提及,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將以推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推進能源清潔開發利用,著力補齊能源發展短板,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的能源保障。
可以看到,大力發展核電等清潔能源,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是我國能源生產革命實現突破的關鍵。“每臺百萬千瓦核電機組的年發電量,相當于400萬千瓦的風電或600萬千瓦的太陽能機組的年發電量,穩定高效特點突出。核電是非化石能源中的主力能源,要兌現霧霾治理的承諾,實現非化石能源占比的目標,核電不只是選項,而是我國能源發展的必然要求。”
我國核電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運行,始終保持著安全紀錄。據王壽君介紹,中核集團已累計實現超過130堆年安全無事故的運行業績。2016年,中核集團16臺在役機組穩定運行,9臺在建機組順利推進,全年核電發電量約880億千瓦時。截至2016年底,中核集團的核電累計發電超過6000億千瓦時,核電這一清潔能源的減排效益突出,相當于造林約180萬公頃,面積可覆蓋整個北京。
除了在結構調整和環境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核電發展及核能應用能夠滿足地方經濟需求,拉動地方發展,帶動國內產能轉移,拉動我國裝備制造業“走出去”,助力實現“中國制造2025”。隨著核電經濟性優勢的不斷顯現,也將對實體經濟發展產生重要作用。
四代核電安全性經濟性優異,可實現核電持續發展
2016年,隨著60萬千瓦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技術方案的發布,我國高溫氣冷堆跨入商用階段。目前,山東榮成石島灣高溫氣冷堆商業示范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將在2018年發電。
四代核電固有安全性高。除高溫氣冷堆外,中核集團在快堆發展方面也進展順利。據介紹,60萬千瓦示范快堆將在今年四季度開工。我國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快堆研發,在“十二五”期間建成了實驗快堆。目前,示范快堆的研發和設計正在開展。王壽君介紹:“快堆可提升燃料的利用效率,是我國建立閉式燃料循環體系的關鍵環節,可以促進燃料的資源循環利用,天然鈾資源的利用率可提高到60%~70%,并可以利用貧鈾與乏燃料實現核電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核工業要集中力量向前走
在我國核能走向世界市場的機遇期,王壽君建言要集中力量,形成發展的合力與競爭的合力。核工業是需要集中統籌的行業,也是以安全為生命的行業。一方面核安全要求行業進行統一管理,另一方面分割力量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尤其在中國核電“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時,更應集中力量應對核電先進國家的挑戰。
回顧總結中國核工業60年發展歷程與成果時,王壽君說,中國核工業人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勇于擔當、勇于探索、勇于奉獻、勇于創新,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核工業發展道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形成了世界上少數國家才具備的能力。從“兩彈一艇”鑄就共和國核盾以來,中核集團與中國核工業共成長,繼承了我國核科技工業的完整體系,具備完整的核動力、核電、核燃料生產體系和核科研設計體系。該體系既支撐著我國戰略核力量建設,也支撐著我國核電事業的發展。如今,作為國防科技工業戰略力量,核工業將光榮與夢想沉淀為砥礪的銳氣,化作建設核強國的動力。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