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利、美國三里島、日本福島。一談到核,公眾能聯想到的就是這些詞。
“全世界400多個核反應堆發電,事故只有這三次,都是第一代原堆型核技術。目前核電已經發展到第三代、第四代。”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王壽君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科技界別小組討論時表示,中國核電(601985,股吧)站的安全程度非常高,“即便遭到飛機撞擊,中國在建和運營的核電站也不會出現泄露。”
核是安全的
2011年日本大地震發生福島核泄露事故引起了世界的恐慌。“而我國現在在建和運營的核電站與日本福島核電站存在極大的差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長劉永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日本福島核電站是第一代核電機組,反應堆堆芯比較落后,安全防護方面存在一定隱患。同時,此次事故是在地震和海嘯疊加的極端條件下發生的。此外,日本方面應急舉措不到位,導致其成為人類的災難。
“我國并不具備導致上述災難發生的任何一個因素。”劉永表示,特別是由于技術的進步,中國如“華龍一號”等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已經解決了一代核電機組在斷電后依賴外部電源散熱的安全隱患。此外,監管和應急系統方面,中國有最完整的核安全制度和各級監管機構。
“做任何事情都會有風險,但不能因噎廢食。災難警示之后,也會帶來技術進步。”劉永表示,2016年他的提案就是呼吁加強核技術的科普宣傳力度,引導公眾對核有正確認知。”
核應用非常廣泛
60年前,中國核工業人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核工業發展道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形成了世界上少數國家才具備的能力。可以說,我國核工業應當成為人民的驕傲,以“兩彈一星”元勛為代表的中國核工業人,理當被銘刻在心。
“但是,不能再讓人們一說起核來,就只能想到原子彈。”王壽君表示,核技術能用在農業、醫療、航天等各個領域,而且安全性非常高。
核電作為我國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實現我國能源生產革命突破的關鍵性清潔能源正在穩步推進中。
據王壽君介紹,每臺百萬千瓦核電機組的年發電量,相當于400萬千瓦的風電或600萬千瓦的太陽能機組發電量,“核電是非化石能源中的主力能源,要兌現霧霾治理的承諾,實現非化石能源比重的目標,核電不只是選項,而是我國能源發展的必然要求”。
對此,王壽君建議,我國核電建設保持一定規模的連續發展,應該按照規劃,盡快啟動新項目,保持每年6-8臺新機組的開工速度。
核電出海需做好“三個努力”
過去30多年來,我國是世界上惟一一個未曾中斷核電建設的國家,由此形成了強大的產業鏈配套能力——核電產業裝備制造產能已達10-12臺套/年,工程建設能力可以滿足30-50臺核電機組同時建設;我國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成為世界核電領域強有力的創新者。此外,中國核電的運營業績世界領先。例如,中廣核下屬的嶺澳核電1號機組已實現連續安全運行超過4000天,在全球60多臺同類型機組中排名第一。
同時,我國核電企業的這些核心能力和優勢,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同行和國家所認可。核電作為我國制造走向海外的一張“國家名片”,很多海外民眾因為核電而更加了解中國、關注中國。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賀禹表示,核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走出去”必然會受各種綜合因素的影響,包括海外對中國技術和品牌的接受度如何、目標市場國家的政治穩定性怎樣、融資成本高低等。因此,中國核電出海要繼續做好“三個努力”:
一是努力苦練內功,提升“走出去”能力。雖然中國核電企業“走出去”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突破,但我們國際市場開發經驗還不足,與國際接軌的制度化管理政策也還不夠。同時,中國企業、中國核電品牌在國外的知名度還不高。未來,中國核電企業在“走出去”時,必須補足自身能力,積極融入當地社會,與目標國共同發展。
二是努力加大國際化人才的培養。中國企業在走向海外的過程中,普遍面臨著人才短缺的問題。因此,企業應該著眼長遠,提前儲備具有國際化視野和能力的人才。
三是努力形成合力,促使國內企業抱團出海。中國核電出海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核電企業、裝備制造商、建造商等都需要同步“走出去”。中國企業應在對外推廣、品牌塑造和政策支持上形成產業聯盟,建立“國家團隊”和企業聯盟,立體聯動、統一協調、優勢互補、抱團出海,共同推動中國優質自主核電技術在海外落地生根。
建議設立核科學日
可以預見,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與科技水平的飛速進步,中國核電必將加速揚帆出海,在海外獲得越來越大的市場。
但是如何讓公民消除核誤解,也成為“兩會”期間眾多政協委員討論的焦點。
在3月4日上午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科技界別小組討論會上,王壽君首先提出設立“核科學日”,向全國人民普及核知識。
這一提議也得到了全國政協委員、國核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明彈認同。王明彈表示,設立“核科學日”,也是要展示國家發展核工業的決心。核電畢竟是“小眾產業”,國家要堅定發展核電、核能的目標,建立平穩、可持續的發展體系,對核工業有戰略性引導和適當經濟層面的傾斜。
而在3月6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科技界別分組討論會現場,設立“核科學日”的提議也得到了與會委員的大力支持,眾多委員現場簽名給予支持。
“設立"核科學日",不是核工業人自己的節日,而是向全民普及核能知識,向社會公眾打開核科學技術世界的窗口,讓公眾了解核、認識核、接受核。”劉永表示。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