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召開關于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系統的研討會。發現除電動汽車設計制造以外,還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電池性能特性問題、電池包系統的設計制造問題、充電設備的質量與可靠性問題、充電設施的不被占用和方便使用問題、充電的互聯互通和方便支付問題,等等等等。這些都在影響嚴重電動汽車技術的發展和使用的普及。
其實,同樣的問題在世界各國都存在。但是對待這些問題的態度,國際大型汽車生產企業,和國內的電動汽車生產企業有很大不同。主要的差別是,世界大汽車公司對于解決相關問題的主要辦法是不依賴、不等待、不抱怨,而且自己去做。
首先是關于電池。在當前階段,世界各大汽車制造公司大都不生產動力電池,但都建立了龐大的實驗室對動力電池進行非常嚴格而系統的測試,在決定正式使用之前至少要經過用時一年以上的全面測試評估。通過試驗測試掌握電池的基本特性、基本規律,選擇基本特性符合整車要求的電池,在此基礎上開發設計電動汽車。我認為這樣是必需的。對于動力電池,我們需要像傳統發動機一樣了解它,才能充分發揮其性能,設計、制造出盡可能滿足人們出行要求的電動汽車;今后,我們還需要像改進傳統發動機一樣改進它,才能達到電動汽車持續技術進步的要求。
其次是電池包及管理系統。電池包及其管理系統對電動汽車整體性能至關重要,特別是管理系統(BMS)的功能安全、開放系統軟件應用(AUTOSAR)、核心算法是關鍵,開發出好的電池包和管理系統至少要整車、電池、軟件三個領域的專家協同。世界大公司的戰略,都是要自己主導這些技術的開發,而不是簡單的依賴電池生產廠家,由電池生產企業開發生產電池包管理系統提供給整車廠來使用。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沒有什么問題。傳統汽車制造企業轉向電動汽車開發、生產,由于自己在電池包系統方面技術基礎薄弱,因而多依靠更了解電池的電池生產企業,應該是理所當然。但這樣做有兩個重大問題:第一,電池廠家雖然了解電池,但對汽車性能要求知之甚少。他們開發電池包系統很難達到既充分發揮動力電池特性、又完全滿足汽車使用要求的境界。當然,動力電池與汽車因電動汽車而結緣,應該互相學習、了解。但兩者的復雜程度不同。假以時日,汽車生產企業定可完全了解、純熟掌握動力電池,而反之則會難得多。第二,電池包系統是汽車大系統中的重要總成,應按照汽車零部件的質量和可靠性要求來制造,要按照功能安全(ISO26262)流程開發,而不是按照動力電池行業對消費電子的要求來開發、生產汽車用電池包系統。
三是關于充電設施。現在國內的電動汽車汽車生產廠家,普遍感覺到充電設施(充電樁和充電槍都有)達不到汽車所需要的性能和質量要求。這是事實,也是電動汽車發展與普及的瓶頸。作為一個因電動汽車發展而形成的新行業,充電設備的制造與運營問題很多,是不爭的事實。筆者還兼任正在籌建中的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的理事長,深知其中的問題與難度,也了解各方正為此努力工作。在筆者看來,充電設施達不到要求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整車企業在制定充電標準標準過程中參與不夠,就電池與充電槍、樁對充電性能、品質的影響研究太少。在此想對汽車行業提出建議,建議汽車行業把充電設施的生產看成是汽車行業的子行業、零部件行業。汽車行業要積極參與充電設施的標準制訂以及研究、試驗、開發、制造,要把汽車產業的精度、質量要求灌輸進入充電設施制造行業。當然,我更希望看到傳統汽車行業的零部件制造企業參與充電設施制造、傳統汽車服務企業參與充電設施運營。這不是多余的、過份的要求,因為市場不講道理,不管是車、槍、樁什么原因,只要不好用,車就賣不出去。
本博客題為額外工作,其實筆者本意認為,上述種種,都是汽車行業的份內工作,尤其是電動汽車制造企業應該認真做好。這是產業發展規律使然。在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新興領域開拓中,領頭的子行業和企業,總是需要除自身發展外,還要帶動相關產業、行業發展,促進良好的產業生態的形成。只是中國汽車產業過去一直處于追趕狀態,還未曾領略過領先的榮光,也難以認識到領先的責任。
(本文作者系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