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澳門科技大學與遠光軟件在澳門召開會議,就雙方共建“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簽訂合作協議。未來,雙方將整合各自優勢資源,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展開深度合作,探索人工智能技術在智能生產、智慧管理等方面的創新應用價值。
澳門科技大學資訊科技學院院長張渡、助理院長梁勇,遠光軟件高級副總裁李美平,遠光研究院院長周志明,以及遠光軟件ECP事業部總經理謝小明等多名專家、領導出席了掛牌儀式。
校企攜手“攻堅”人工智能
澳門科技大學是兩岸四地的五十強大學之一,下設資訊科技學院,開設電腦技術和軟件技術等專業。憑借優秀的師資力量,完成了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資助的研究項目等眾多研究,涉及的領域包括數學、物理、電子技術、計算機硬件、計算機軟件、計算機科學理論、網絡通訊、模式識別、 圖像處理、計算機圖形學、以及人工智能。
“澳門科技大學-遠光軟件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的設立,將充分發揮澳門科技大學在人工智能領域各個分支學科的學術資源優勢,和遠光軟件在能源、電力等大型央企集團生產、管理信息化、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的市場及產業化平臺優勢,推進人工智能技術與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等前沿技術的融合應用,探索人機交互、環境感知、數據采集、智能決策控制等領域的創新拓展,攻堅技術,打破壁壘,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助力產業轉型,升級智能制造。
資料顯示,遠光軟件與澳門科技大學早在2015年即達成產學研戰略合作,積極開展校企交流合作,共同培養信息化領域的復合應用型高端人才。此次合作共建“人工智能實驗室”,將正式開啟澳門科技大學機器學習等領域的教授、博士與遠光軟件高級產品專家、工程師等高精尖人才的對接與合作。根據方案,未來,遠光軟件還將挑選技術骨干前往澳門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為實驗室的長足發展提供資金和人才的支撐。通過雙方的合作,力爭在三年內將實驗室建設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遠光軟件的人工智能夢“不遠的將來,在企業、乃至國家治理領域,可以通過一個不斷學習、時刻更新、無一遺漏、永不疲倦、高度穩定的‘人工智能決策助理’來實現對事項的科學評估和決策建議。”日前,遠光軟件董事長陳利浩一篇《用人工智能助推社會治理》 的文章傳遞了遠光軟件的“人工智能”業務布局的一個重要方向,引發了業界廣泛關注。
伴隨中國信息化發展進程成長的遠光軟件,專注深耕能源信息化逾30年,為發電、電網、售電和用電的資源管理鏈條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和服務,在能源行業企業管理軟件領域長期處于領先地位。在技術創新方面,遠光軟件以博士后工作站為龍頭,依托遠光研究院、三大研發中心,多家下屬企業的技術力量,為產品技術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互聯網+的風口,遠光軟件緊密跟進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及行業動向,開設多個前沿技術研究室,針對機器學習、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等多種新興技術開展深入研究。目前,遠光軟件在“人工智能+硬件”方面,研制推出出的智能檔案館、自助報銷終端等伴隨遠光智能云財務共享解決方案在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等央企集團及下屬單位成功應用,燃料智能化管理領域的一系列智能管理設備已在超過200家電廠高效運作;在“人工智能+信息系統”方面,遠光軟件結合企業管理軟件“厚云薄端”、“場景化”的發展思路,加速推進基于業務場景的應用研究,其中,“遠光YG-CC智能機器人”實現了智能報銷、智能客服、智能語音搜索、智能查詢、智能審計、智能工作臺等功能,以更人性、更便捷、更智能的交互模式,強化柔性管理,提升效率。
互聯網的下一幕是人工智能的時代。人工智能入選《“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后,作為優惠政策傾斜的新興產業之一,在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下,實現技術創新和市場價值的巨大突破。未來,遠光軟件將瞄準人工智能軟件、智能機器人、智能硬件、人工智能平臺等方面開展長期而深入的探索,為中國企業管理和社會治理的智能化提供智慧支撐。“政用產學研”融合助攻產業發展“政用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是遠光軟件技術進步和應用創新的重要途徑之一。”遠光軟件高級副總裁李美平表示,在本次共建實驗室的基礎上,遠光軟件還將與澳門科技大學共同申請澳門科技發展基金,為加強科研成果向產業轉化尋找更多支持。
與澳門科技大學的多元合作,有助于推進遠光軟件在“政用產學研”融合創新機制的優化和完善,探索校企雙方通過整合優勢資源、融合共享、協同發展、互惠雙贏,最終推動技術創新發展和精英人才培養,加速科研成果落地轉化,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目標。
除了與澳門科技大學以外,遠光軟件還與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20多所境內外知名高校,通過共建實驗室、聯合研發、項目合作、實習基地建設等多種形式開展深入合作。其中,與武漢大學合作成立的實驗室,被評為了國家重點實驗室。
“協同創新體系值得更加深入的挖掘和探索。”李美平表示,未來,遠光軟件將持續做好高校與市場之間的橋梁,支撐企業技術創新,提升企業創造競爭力。同時,助力培養更多具有實戰能力的信息化精英人才,推動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