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網站24日發布《關于加強“十三五”信息通信業節能減排工作的指導意見》。《意見》旨在大力推進信息通信產業升級,建立健全信息通信業綠色發展長效機制,走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發展道路。
《意見》提出,創新推廣綠色網絡技術。全面推進信息通信業節能減排改造及技術創新,強化技術節能,積極構建先進綠色網絡。新建通信網絡全面采用節能減排新技術和設備,推進通信網絡結構性和系統性節能減排創新;積極推進現網老舊高耗能傳統設備退網,加快傳統交換設備和高耗能設備的升級改造;加快電信用戶向光纖網絡遷移,深入推進光網城市建設。
《意見》寫道,深化基礎資源共建共享。做好城市通信基礎設施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加大電信管道、桿路、鐵塔、基站機房、光纜、住宅小區電信設施的共建共享力度,實現電信基礎設施集約建設;擴展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的深度和廣度,探索跨行業的共建共享,擴大共建共享帶來的節能效應。
《意見》指出,加強企業節能減排管理制度建設。推動信息通信行業企業逐步完善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逐級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健全節能減排各項規章制度,完善節能減排組織管理體系、能耗統計體系、績效考核管理體系等。
《意見》要求,到2020年,信息通信網絡全面應用節能減排技術,高能耗老舊通信設備基本淘汰;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全面推進;通信業能耗基本可比國際先進水平,實現單位電信業務總量綜合能耗較2015年底下降10%;新建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的能耗效率(PUE)值達到1.4以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應用比例大幅提升。以下為意見原文: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通信管理局,中國通信企業協會,中國電信集團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相關單位:
為貫徹落實《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工信部規〔2016〕424號),引導和推進“十三五”信息通信業節能減排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信息通信業節能減排的重要性
“十二五”期間,信息通信業按照國家節能減排總體部署,深入推進節能減排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深化節能減排管理體系建設,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新技術應用,積極開展老舊高耗能設備退網,深入實施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著力推動國家綠色數據中心試點建設,深入推進網絡光纖化改造,推動構建綠色信息通信網絡。新建大型數據中心的能耗效率(PUE)值普遍低于1.5,單位電信業務總量綜合能耗從2010年的52.1千克標準煤/萬元下降到2015年的31.5千克標準煤/萬元,累計下降39.7%,提前并超額完成了“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節能減排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十三五”是建設網絡強國、構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的關鍵期,《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十三五”行業內節能技術廣泛應用,高耗能網絡設備大規模減少,形成完善的綠色評價體系和機制,達到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行業綠色發展水平。這些都對信息通信業的綠色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升綠色化水平是推動信息通信網絡發展的必然途徑,全行業必須充分認識開展節能減排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大科技創新和研發力度,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工作,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信息化應用促進全社會節能減排為重點,以提升信息通信業資源能源利用效率為主線,以綠色科技創新為支撐,以政策法規標準制度建設為保障,大力推進信息通信產業升級,建立健全信息通信業綠色發展長效機制,走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發展道路,促進行業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堅持政策引導與市場推動相結合。通過加強政策引導,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以企業為主體,推動信息通信業節能減排工作邁上新臺階。
——堅持協調發展與融合共享相結合。大力推進三網融合發展,創新合作模式,做好現網升級改造的統籌規劃,促進3G/4G/5G及無線寬帶網絡協調發展,推進能源管理信息化建設,推動實現網絡資源高效利用。
——堅持過程節能與產品節能相結合。強化新建工程的設計、建設、運維等全生命周期過程的節能管理,推廣高效節能技術產品,提升信息通信業整體能效水平。
(三)主要目標
到2020年,信息通信網絡全面應用節能減排技術,高能耗老舊通信設備基本淘汰;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全面推進;通信業能耗基本可比國際先進水平,實現單位電信業務總量綜合能耗較2015年底下降10%;新建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的能耗效率(PUE)值達到1.4以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應用比例大幅提升。
三、重點任務
(一)以信息通信技術應用帶動全社會節能減排
通過促進“互聯網+”、共享經濟發展推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推動能源管理信息化系統在重點行業中的應用,對企業能源輸配和消耗情況實施動態監測、控制和優化管理,不斷加強企業對能源的平衡、調度、分析和預測能力,實現企業用能的精細化和數字化管理。
(二)加強行業節能減排技術創新推廣
1.創新推廣綠色網絡技術。全面推進信息通信業節能減排改造及技術創新,強化技術節能,積極構建先進綠色網絡。新建通信網絡全面采用節能減排新技術和設備,推進通信網絡結構性和系統性節能減排創新;積極推進現網老舊高耗能傳統設備退網,加快傳統交換設備和高耗能設備的升級改造;加快電信用戶向光纖網絡遷移,深入推進光網城市建設。
2.創新推廣綠色數據中心技術。推廣綠色智能服務器、自然冷源、余熱利用、分布式供能等先進技術和產品的應用,以及現有老舊數據中心節能改造典型應用,加快綠色數據中心建設;認真執行綠色數據中心相關標準,優化機房的油機配備、冷熱氣流布局,從機房建設、主設備選型等方面進一步降低能耗。
3.創新推廣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節能技術。鼓勵互聯網企業開放平臺資源,加強行業云服務平臺建設,支持行業信息系統向云平臺遷移。加速軟件定義網絡(SDN)/網絡功能虛擬化(NFV)技術在信息通信網絡結構優化升級中的應用,提升網絡資源的利用率,降低運營成本。加強信息系統(IT)服務器的節能管理,通過資源虛擬化、云化等科技手段提高服務器資源利用率。
4.創新推廣能源高效利用和新能源技術。推進電力能源高效使用,推廣高壓直流供電和高效模塊化不間斷電源等節能技術和設備,提高風能、太陽能、新型蓄電池等新能源占比。
(三)積極推進行業結構性節能減排
1.深化基礎資源共建共享。做好城市通信基礎設施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加大電信管道、桿路、鐵塔、基站機房、光纜、住宅小區電信設施的共建共享力度,實現電信基礎設施集約建設;擴展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的深度和廣度,探索跨行業的共建共享,擴大共建共享帶來的節能效應。
2.推動綠色供應鏈建設。積極推動行業設備研發、制造、運輸、回收等全生命周期節能減排,加快構建信息通信業供應鏈綠色標準體系,提高節能、節水、節地、節材指標及計量要求。加強聯合研發,共同推動無線、信息系統和傳輸網等設備降低功耗,推廣綠色包裝應用,加強廢舊設備管理,不斷完善對信息通信廢棄設備的回收管理,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推動綠色循環發展。
(四)推動企業節能減排管理體系與平臺建設
1.加強企業節能減排管理制度建設。推動信息通信行業企業逐步完善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逐級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健全節能減排各項規章制度,完善節能減排組織管理體系、能耗統計體系、績效考核管理體系等。
2.深化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平臺建設。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對信息通信行業企業能源消耗情況實施動態監測、控制和優化管理,提高分析、預測和平衡調度能力,實現節能減排的精準化管控。
(五)完善行業節能減排政策標準體系建設
進一步完善信息通信設備節能分級標準及綠色數據中心相關標準,充分發揮標準的引導和約束作用,加快構建信息通信業綠色供應鏈,有效支撐行業節能減排工作。
(六)探索與創新市場推動機制
1.建立健全第三方節能服務機制。創新合同能源管理,健全利益分享機制,推廣能源費用托管、節能量保證、節能設備租賃等商業模式,滿足用能單位的個性化需求。充分發揮第三方服務機構的作用,為企業提供檢測、認證、培訓等服務,為節能減排新技術、新政策、新標準的研究制定和應用建言獻策,共同推進節能減排工作。
2.建立健全節能金融服務模式。加強產融銜接,探索建立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產業基金支持信息通信業節能減排項目建設的服務模式,推動企業落實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和新技術新產品推廣,實現行業綠色發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行業指導與監管
積極開展信息通信業節能減排政策、標準、規范的研究制定工作,編制信息通信業節能減排新技術指導目錄及老舊高耗能通信設備淘汰指導目錄,提升行業重點環節、重點領域節能減排工作。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工業轉型升級、節能減排等專項財政資金對信息通信行業節能減排的支持力度。落實節能減排稅收優惠和政府采購政策,加快綠色產品的推廣應用。鼓勵金融機構為信息通信業企業節能減排項目提供便捷、優惠的擔保服務和信貸支持。
(三)強化企業主體責任
基礎電信企業應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管理,健全企業節能減排相關制度。鼓勵互聯網企業落實節能減排責任,針對數據中心、云計算平臺、內容分發網絡(CDN)設施等高耗能環節開展技術創新和推廣工作。各單位應積極落實相關法律法規,執行節能減排相關標準,定期開展節能教育及崗位培訓。
(四)加強宣傳交流
充分利用基礎電信企業和互聯網企業信息平臺優勢,運用多種渠道開展節能減排宣傳,發揮好引導作用。持續提升行業人員對節能減排工作的認識,營造行業節能減排氛圍。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和交流,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和做法,創新工作思路,不斷提高行業節能減排水平。
工業和信息化部
2017年4月19日
(中國能源網綜合)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