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國風電產業走過了一條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波瀾壯闊之路,成為全球的“領頭羊”和“晴雨表”。特別是在各國掀起能源革命浪潮的語境下,中國通過大力發展風電,一方面,大幅降低了本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卓越貢獻;另一方面,則加速了全球風能開發技術的演進,大大降低風電的度電成本,助推風電平價上網目標的早日落地。
依托技術進步以及管理經驗積累,國內風電企業愈加自信,紛紛走出“國門”,活躍于國際舞臺。統計顯示,截至2016 年底,我國風電機組累計出口容量超過250 萬千瓦,遍布六大洲,28 個國家和地區。一批開發企業也在積極開拓國外市場,對外投資逐年提升。這些企業正在用“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讓更多地區的風能資源實現經濟性開發,促使更多國家走上清潔化發展道路。
但這個過程并非一路坦途,因國際貿易壁壘碰壁的案例時有發生。其中,技術壁壘是廣泛存在的國際貿易隱性壁壘,認證則是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目前,經過長期努力,各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技術標準方面趨于統一,但檢測認證制度并未完全接軌,各國認證機構頒發的產品質量認證證書往往無法做到“一證在手,全球通行”。這不僅導致企業需要反復認證,增加了成本,還為一些國家實施貿易保護提供便利,阻礙了優質產品的出口。
針對以上情況,我們一直在積極采取措施。除了與歐美國家的認證機構簽訂互認協議,我們也在不斷提升自己證書的國際公信力,取得了一定效果。目前,鑒衡認證中心已經將認證證書推向近20 個國家和地區。但這種雙邊的方式畢竟效率低下,結局也難以預測。
從已有經驗來看,建立國際多邊互認體系才是破除這一問題的治本之策。首先,它符合“全球治理”理念的內在要求。近幾年,站在推動全球一體化發展的高度,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系統闡述了“全球治理”體系,呼吁推進開放,打破壁壘。其中,技術標準體系接軌和認證制度統一,是國際經貿領域的基礎性、制度性建設,也是國家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有利于提升我國的國際話語權。通過建立多邊互認體系,可以使我國從參與者向管理者和引導者轉變,爭取到全球治理制度建設權力。最后,能夠推動產業發展。打破國際貿易技術壁壘,可以為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創造條件,提升市場活躍度,實現優質資源的全球自由流通和優化配置。
正是看到了上述價值,近些年,我們一直在積極推動可再生能源多邊互認體系建設,其中最重要的成果當屬建立國際電工委員會可再生能源認證體系(IECRE)。它旨在統一國際技術標準和認證模式,推動認證結果的多邊互認。鑒衡認證中心全程參與了IECRE 的建設,并于今年通過現場評審,正式成為目前歐洲之外首家獲得IECRE 認可的認證機構,并準許頒發IECRE 證書。從某種意義來說,這是屬于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的共同榮譽,意味著國際認證體系中將會融入更多中國元素和考量。
當下,“標準已成為世界‘通用語言’。”在建立國際可再生能源互認體系方面,我們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未來,還必須不斷強化這些工作,通過完善相關體系,在打破貿易壁壘的同時,保障可再生能源產業在全世界茁壯成長,推動建設綠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為增加全人類福祉作出更多貢獻。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