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吊起來了!”聽得出來,電話那頭的毛喜道非常激動。
5月25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實現穹頂吊裝。下午2時許,當《中國科學報》記者撥通“華龍一號”設計副經理兼設計總工程師毛喜道的電話時,穹頂已經離地1米多高了。最終,穹頂要被升至60多米高,直接扣到核島上。這是全球核電建設領域迄今為止規模最大、高度最高的一次穹頂吊裝。
“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的穹頂由146塊約6毫米厚的鋼板焊接而成,重約350噸,半徑23.4米。“由于重量大、體積大,吊裝受天氣,特別是風的影響非常大。”毛喜道說。
據了解,吊裝當天,從早上5點多開始第一次試吊,到中午共進行了三次試吊,多次配平。“必須做到嚴絲合縫。”毛喜道解釋說,相比以往的核電站穹頂,“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的高度是最高的,這帶來的直接問題就是重心比較高,稍微有點風,尤其在高空作業的情況下,就會產生輕微的偏差或振動,導致最后對接的時候出現偏差。試吊配平是為了保證一次成功。
“華龍一號”是我國自主創新、擁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從2015年5月“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范工程開工到實現穹頂吊裝,標志著工程從土建施工階段全面轉入安裝階段。
這就像是一個孩子從呱呱落地到加冠行成人禮。
自開工以來,“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范工程設計、設備制造和建安施工等各項工作按照進度計劃有序推進,各工程節點均按期或提前實現,打破了“首堆必拖”的魔咒。
毛喜道認為,這主要得益于技術與管理兩方面的原因。“工程進展能夠這么順利,因為前期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光這個示范項目,我們就進行了七八年的研究。”
“華龍一號”在成熟技術的基礎上集成了眾多的先進技術特征,裝備國產化率達85%以上,6萬多臺套設備的生產、配套、組裝涉及28個省市、5300多家企業、近20萬人參與了項目研制和建設。比如,創新性地采用“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的安全設計理念”,設置了完善的嚴重事故預防和緩解措施,充分吸收了福島核事故經驗反饋。
同時,通過不斷優化項目管理模式、創新工程建設體系,在項目總體目標、組織體系、人員配置、協調機制、計劃管理、風險識別和防控等方面進行了創新和改進,完善項目管理和風險防控措施落實到位,保障了示范工程建設穩步推進。
“中間有沮喪、有痛苦,但現在看來,一切都是值得的。”毛喜道說。
“華龍一號”示范工程計劃工期62個月。毛喜道告訴記者,穹頂成功吊裝后將轉向安裝高峰,設備安裝完畢后還要調試、試運行,試運行成功后就可以商業運行了。
“華龍一號”是中國核電“走出去”的國家名片。目前,中核集團已有兩臺“華龍一號”機組在巴基斯坦建設,并已與阿根廷、英國、埃及、巴西、沙特、阿爾及利亞、蘇丹、加納、馬來西亞等近20個國家達成了合作意向。在毛喜道看來,中國核電已經具備了“走出去”的底氣。我們堅持中國核工業“飯碗”要端在自己的手上,相信隨著三代核電“華龍一號”的成功,中國核電終將引領世界。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