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國際油價:囚徒困境難破解

2017-06-13 16:30:22 經濟雜志   作者: 寇佳麗  

與石油生產關系密切的國家,總是很容易陷入麻煩中。最近兩個月發生的事情,正印證著上述判斷。5月19日,伊朗舉行大選,現任總統魯哈尼贏得連任;5月2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抵達沙特,進行上任后的首次外事訪問;5月25日,OPEC和非OPEC產油國決定延長減產協議,油價大跌;10天后,多個中東國家因伊朗問題宣布與卡塔爾斷交。

OPEC:在價格與份額間抉擇

北京時間2017年5月26日,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即OPEC)和非OPEC產油國決定延長此前達成的減產協議至2018年3月,為期9個月。該協議最初在2016年12月達成,宣布參與國家在2017年1月1日至6月30日期間每天減產180萬桶。

想減就減?太難

2016年年末,減產協議達成的時候,國際油價已經連續兩年低迷,一些產油國瀕臨崩潰。

作為國際原油市場的標桿,美國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West Texas Intermediate,WTI)和布倫特原油(Brent Oil)指數不斷跳水。2015年年底,WTI原油一度出現每桶低于40美元的情況,比2014年最高點(115美元/桶)降低不止60%。而2016年第一季度,無論WTI還是布倫特原油,都發生了跌破34美元/桶的情況。

一些產油國如臨大敵。尼日利亞和委內瑞拉將面臨破產,后者對國家債務違約的擔憂加劇了惡性通貨膨脹的發展。加拿大阿爾伯塔油田開始荒蕪,失業率上升,進而導致房地產泡沫破滅,仿佛遭遇了經濟危機。俄羅斯政府開始大幅度縮減財政開支,財政體系穩定性面臨考驗,通脹率或攀升至7%。沙特的財政赤字也急劇擴大,幾乎占GDP的20%,政府甚至考慮出售港口、鐵路、機場等公共事業的股權以填補資金空缺。

“在這種背景下,OPEC主要產油國和非OPEC產油國達成協議,一方面,是為了提振國際油價,這個需要非常迫切,另一方面,OPEC還有自己的‘心思’,就是重新確立該組織在國際原油市場上的影響力”,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在接受《經濟》記者采訪時這樣分析。

有個細節需要被關注:2016年的減產協議分兩個步驟完成。很多媒體在當時報道“8年來首次達成協議”“15年來首次達成協議”,這并非消息有誤。2016年11月30日,OPEC先在內部達成減產協議;12月,OPEC成員國再與非OPEC國家達成一致。后者的確為15年來首次,至于前者,OPEC在2005年、2008年金融危機出現的時候都曾協議減產。

根據協議,2017年1月至6月,OPEC成員國將日產量減少120萬桶,其中沙特承擔最大減產份額,為48.6萬桶/日,重要的非OPEC產油國合計日減產60萬桶,俄羅斯承擔30萬桶/日的份額。受這一消息的強烈刺激,國際油價開啟了自2015年以來最快速同時也是最高幅度的上漲周期。

問題是,國際油價跳水從2014年年中就開始了,OPEC的例會經常就減產事宜展開討論,卻總是干打雷不下雨。既然減產能帶動原油價格飆升,何樂而不為?

對于石油輸出國而言,在國際市場的地位和影響力最終指向份額,而減產協議是一場價格與市場份額的博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外語學院副院長丁隆教授在接受《經濟》記者采訪時指出,減產帶來的最直觀影響可能是價格上漲,但并非所有OPEC和非OPEC產油國都會參與,有時候,甚至簽訂了減產協議的國家也不去遵守它。

“歷史上,由OPEC發起的減產協議,總有國家不遵守。而2016年的協議中,伊朗不僅不減產,實際上還為了搶奪市場份額趁機增產了,對其他產油國來說,可以分割的市場等于又變小了,”丁隆這樣說。

依照減產協議,OPEC同意給予伊朗397.5萬桶的日產量配額,與協議前相比,每日增產9萬桶。當然,作為世界上成本最低、產量最大的石油生產國,沙特的主要競爭對手,除了伊朗還有俄羅斯。伊朗好歹屬于OPEC組織,俄羅斯卻在OPEC之外。

丁隆告訴《經濟》記者,與俄羅斯在歐洲原油市場的競爭,沙特很早以前就輸了。“俄羅斯不僅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他和歐洲其他國家之間的石油管道建設也比沙特好,成本優勢非常明顯。”因此,提到減產,若只有沙特和其他OPEC成員國參與,國際原油市場的份額如何確保?OPEC組織的重要地位又如何凸顯?

如同張茉楠所說,減產協議的達成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OPEC作為促進石油市場穩定與繁榮組織的重要意義,但參與國的執行力度卻難以一概而論。單從俄羅斯看,該國在2017年2月份的產量僅比2016年10月份削減了10萬桶。令人更加費解的是,今年5月,俄羅斯能源部第一副部長AlexeyTexler稱,俄羅斯在2018年的石油產量可能增加至5.51億噸,相當于1107萬桶/日,可3個月前,這位副部長還說“監控石油協議沒有難度”。

延長協議:醉翁之意不在酒

多么艱難!即使沒有參與國陰奉陽違的態度和對市場份額遭遇削減的擔憂,決定延長協議的OPEC和非OPEC產油國也很難安心。

制定之初,減產協議還為國際原油市場帶來了一場相當值得紀念的價格“回溫戰”。可就在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部長阿爾·法利赫宣布減產協議得到延期之后,國際油價卻一反常態地應聲下跌,布倫特原油價格從每桶52.6美元下跌至49.45美元,而WTI也從54.4美元下降到51.64美元。

一些觀點認為,此次減產協議只在時間上進行了調整,沒有擴大減產規模,市場很失望,所以價格不升反降。但在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教授看來,并非如此。

“不升反降并不是反常,而是因為在消息被正式公開之前,市場對減產協議可能做出的改變賦予太多期望。5月25日之前,人們猜測延長時間可能為9個月甚至12個月,規模也可能擴大,這個時候國際油價已經開始上漲。消息公布后,因為市場炒作而虛漲的這部分價格開始回落了。”

林伯強指出,股市中有“見光死”的說法,國際油價也一樣,往往投機者前期期望值太高,消息確定后,反倒給市場帶來消極反饋,這種波動在之后一段時間內會慢慢平息。“對于現在的結果,市場整體還是滿意的,因為大家都知道,延長減產時間就已經很難了,想要擴大規模,更是難上加難。” 在他看來,延長減產協議還能促使油價從50美元/桶向上提升,否則,能否守住50美元這一關都難說。

關于油價對減產協議延長的反應,法利赫曾公開表示,價格并不是調整協議的絕對指標,“我們關注的是庫存,還有那些可以控制的基本面”。事實果真如此嗎?

丁隆告訴《經濟》記者,此次減產協議的延長由沙特主導完成,而沙特這樣做的最根本動力是阿美石油公司準備在國際市場上市。阿美石油公司全稱為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隸屬沙特政府,是全球十大石油公司之一。2017年2月,阿美石油公司已告知美國摩根大通銀行、摩根士丹利銀行和英國匯豐銀行,選定他們擔任首次公開募股(IPO)的承銷商。

“阿美計劃拿出大概5%的股權做IPO,這時候沙特政府最擔心的就是國際油價出現震蕩式下滑,與其擔心不如主動出擊,延長減產協議至少能在短期內保障油價穩定”,丁隆這樣強調。

至于法利赫提到的對于基本面的控制,張茉楠表達了她的看法。

她指出,國際石油價格在波動中下滑,根本原因在于供給大于需求。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全球經濟不景氣,新興市場失去曾經的發展勢頭,發達國家經濟遭受打擊,導致全球對石油的需求大幅下降。如今,上述各個領域并沒有明顯起色,新興市場和發達國家也各自存在內部經濟結構調整不力的問題,國際原油供給過剩的局面沒有改善,而且短期未來內也難以改變。

她還強調,“美聯儲加息升溫,美國政府為縮減負債表做出的決策選擇,都會進一步對油價形成壓力,原油減產力度不夠,直到目前,全球庫存還是不斷增加的”。這些情況,似乎都對法利赫所說的“控制基本面”起到相反作用。

“陰魂不散”的頁巖油

讓OPEC不省心的還有其他事情。

提到原油減產,不能不說美國和頁巖油。實際上,2013年開始,沙特就曾多次主導OPEC打價格戰,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希望通過壓低油價將高成本、高污染的美國頁巖油擠出市場。

上述措施在短時間內奏效了。2014年下半年,大批美國頁巖油勘測、生產企業遭遇原油價格暴跌的致命打擊,部分企業陸續關停,直到2016年5月,一些頁巖油公司才逐漸恢復生產。然而,進入2017年以來,美國頁巖油鉆井數目不斷增加,截至5月19日,增加勢頭已持續18周。

難怪在近期的OPEC例會上,法利赫特別提到美國頁巖油對減產協議造成的巨大壓力。不過他同時認為,頁巖油鉆井成本的提高,可能很快就會對其本身產生限制作用。這一觀點得到分析人士的懷疑。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經濟室副主任羅振興在接受《經濟》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頁巖油的生產,起主要作用的還是市場。“它的獲利平衡點基本保持在50美元/桶附近,也就是說,只要國際原油價格在50美元之上,頁巖油就有利可圖,如果國際油價上升到55美元,頁巖油還會在現在的基礎上大幅增產。”

的確,美國能源信息署(簡稱EIA)調查顯示,5月29日至6月4日這一周,美國國內原油產量已經達到934.2萬桶/日,連續15周維持在900萬桶/日的關口上,預計未來還將增加。

林伯強則認為,眼下頁巖油之所以能夠增產并開放鉆井,是因為此前遭遇低油價被迫關停的企業如今恢復生產了。他認為,按照目前的油價,已經做出投資的企業還能獲利,但如果有企業想要開展新投資,結局將難以預測。而OPEC之所以有勇氣延長協議,賭的就是美國企業只能消耗以往投資而對新投資持觀望態度,從而維持國際油價平穩。

OPEC的心愿能否達成尚未可知。畢竟,隨著技術快速進步,頁巖油的開發成本已得到大幅降低。而當地時間6月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將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無疑更為本國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減少了未來可能受到的監管和干預,頁巖油開采亦將受益。

可以說,市場對頁巖油增產的前景幾乎毫不懷疑,令人懷疑的是美國對油價的態度。一方面,直到2017年第一季度,美國才被中國取代全球第一大石油進口國的位置,此前該國一直高居國際原油進口榜首。另一方面,2017年1月,美國解除了長達40年之久的石油出口禁令,為瑞士一家煉油廠供貨。對于油價,美國抱有怎樣的態度呢?

“從美國這一屆政府來講,特朗普支持原油生產,油價下跌會抑制生產,美國政府大概不希望看到油價下調。但是共和黨執政的慣例是不主張政府干涉企業,他們希望看到的局面是‘小政府大市場’,如果油價因為市場行為降低,也許特朗普政府可以接受”,羅振興這樣告訴記者。

林伯強表達了另一種觀點。他認為,“頁巖油完全是高油價擠兌出來的”,即便當前,美國消耗原油的總量中也有20%以上依賴進口,所以美國市場整體歡迎低油價。他表示,“油價120美元一桶的時候,美國進口量很大,他們清楚其中的暴利空間有多大,所以干脆自己開發頁巖油,不僅賺錢還能緩解進口壓力。”

“拉黑”卡塔爾,油價影響甚微

中東國家向來不太平,如今,更有風起云涌之勢。截至北京時間6月5日19時,巴林、沙特、埃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即“阿聯酋”)、也門、利比亞和馬爾代夫七國先后宣布同卡塔爾斷絕外交關系,國際社會一片嘩然。

卡塔爾因伊朗被孤立

從上述7國已經公開的官方文書看,這些國家之所以同卡塔爾斷絕外交關系,是因為他們認為卡塔爾同恐怖主義組織保持密切聯系。比如沙特政府在聲明中指出,斷交是為了保護本國“免受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的威脅”,巴林官方則認為卡塔爾“長期堅持動搖巴林國家的穩定和安全”“支持恐怖組織”,阿聯酋指責卡塔爾“支持、資助、縱容恐怖分子”。

然而,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所長劉中民教授告訴《經濟》記者,斷交背后的真實原因另有其他。

他強調,國際上對于“恐怖主義”的理解并沒有統一定論,全世界也沒有哪份文件對其加以界定。因此,拿“恐怖主義”去界定一個國家或許并不合理。

沙特等7國之所以同卡塔爾斷交,是因為卡塔爾埃米爾(伊斯蘭教國家對上層統治者、王公、軍事長官的稱號)近期在言論上公開支持伊朗。

5月中旬,伊朗現任總統魯哈尼在大選中勝出,卡塔爾埃米爾隨后與其通話,表示希望同伊朗建立超越以往的密切合作關系,在此之前,卡塔爾埃米爾也發表過希望伊朗發揮地區治理作用的言論,觸怒了海合會的底線。

對油價影響甚微

海合會是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的簡稱,創立成員國有沙特、阿聯酋、巴林、卡塔爾、科威特和阿曼蘇丹國,約旦和摩洛哥于2011年作為新成員加入。然而,涉及斷交事件的九國(包括宣布斷交的七國、卡塔爾、伊朗)不僅同海合會關系密切,其中還有五國為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國:沙特、阿聯酋、利比亞、伊朗和卡塔爾。

那么,國際油價是否會因此產生動蕩呢?

“2014年國際油價崩盤之后,中東局勢一直動蕩不安,敘利亞內戰不斷,也門也不太平,但國際原油市場供大于求的根本局面沒有、也不會因此改變。可以說,國際油價已經對中東的動蕩局勢反應遲鈍了。與地區沖突相比,斷絕外交相對來說是小事,前者都沒能拿油價怎樣,后者的影響更微小。何況,卡塔爾在國際能源市場的地位也比較有限。”劉中民如此分析。




責任編輯: 張磊

標簽:國際油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