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發改委擬暫停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審批發放”的消息讓新能源汽車產業再起波瀾。據彭博6月5日報道,知情人士稱,發改委希望對新能源汽車現有政策進行評估。
“暫停”是要停滯多久?還有多少企業要走進這扇大門?迄今,一切都還是未知數。可以預見的是,離開政策襁褓,剛剛邁出商業化腳步的新能源汽車再迎新拐點:準入門檻是放寬還是收緊、如何才能有玩家持續參與,成為當前業界關注的焦點。
對于新能源車企尤其是源源不斷的造車新勢力而言,生產資質堪稱進入產業的唯一“入場券”。截至目前,據廣州日報此前報道,發改委已發放了15個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分別是北汽新能源、長江汽車、前途汽車、奇瑞新能源、江蘇敏安、萬向集團、江鈴新能源、重慶金康、國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知豆、速達、合眾、陸地方舟及江淮大眾。其中,北汽新能源已進入《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
“這個發放速度真的太快了。”事實上,進入2017年以來,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審批發放就突然加快了腳步,2017年1月份就相繼發了3家。而與2016年的7張牌照相比,僅在今年前5個月內,純電動用車生產資質的審核情況已經超越了去年全年的審核量。也正基于上述背景,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國家相關部門提出“提高新能源汽車準入門檻”的政策風向,趨嚴收緊生產資質審核便成為了題中之義。
有輿論指出,“如若新能源汽車牌照發放過于頻繁,門檻太低,則將導致市場的無序競爭。”因此,收緊生產審核資質,在限制無序競爭、控制總量發展之余,也規避了投資過熱帶來的資源浪費。據人民網此前報道,投身火熱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企業,遠不止這幾十家。據不完全統計,算上傳統車企,追逐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的投資高達千億元,規劃產能近500萬輛,遠超《“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2020年200萬輛產銷目標。
一方面,有意跨進準入門檻的企業數量有增無減的趨勢讓新能源汽車業界始料未及。自從新能源汽車被提升至國家戰略,一大批新勢力在資本助推下風起云涌。由于多數新興造車企業,均為以新能源整車制造切入,并急于謀求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一旦停止發放,也意味著正在排隊的企業將面臨“無路可走”的困境。公開資料顯示,如今近200家車企正在申請資質,包括蔚來汽車、樂視汽車等多家互聯網基因的車企,正為獲得一張“準生證”使出渾身解數。
另一方面,高標準原本旨在解決新能源生產散亂小問題,但至今催生出“真正的鯰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高珩曾進一步指出,盡管頂層設計從未明確指出發放資質審批的車企數量,但就市場容量而言,約摸在12家新能源車企較為適宜。而這些新進入的玩家如能對行業產生“鯰魚效應”,助推市場轉向良性發展,亦能刺激傳統制造車企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車板塊,讓參與期間的企業充分競爭,形成優勝汰劣的業態格局。
而從目前來看,我國新能源汽車業態格局初具雛形:即產品導入期漸行漸遠,新能源汽車正駛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成長期。而隨著業界嘈雜的爭議聲,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也已由“一切從嚴”走向“寬進嚴出”,在市場規模持續擴容的背景下,既有企業內核應對補貼退坡后的品牌戰略,也有令車企面臨結構性矛盾與競爭力下滑的現實困境。
當前,新能源汽車投資熱余溫不減,一大批車企申請資質仍“在路上”。然而歷經多輪市場磨礪之后,擁有建立在技術、設備基礎上市場核心競爭力的新能源車企究竟有幾家?這或許是比關注審批資質更為嚴峻的發展命題。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