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高鐵之后,核電有可能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全球拓展的又一個突破口。如果一臺中國制造的智能手機賣1500元,那么在海外承攬一個核電項目,其價值大約相當于售出6000萬臺智能手機。
過去十年,瞄準全球市場的中國核電產業厚積薄發,蓄積了充沛的能量。用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前理事長羅伯特˙西姆斯的話說,中國現在有著最先進的核技術。西姆斯昨天在上海舉辦的第25屆國際核工程大會開幕致辭中做出這一評價。
全球等待中國項目提振信心
作為東道主,中國在這次會議上展現出顯著的影響力和自信心,并得到世界同行的認可與支持。在這樣一個國際化平臺上,中國也適時釋放出一些重要的信息。比如,主旨發言環節登臺的第一位嘉賓、中國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董事長王炳華說,浙江三門和山東海陽的兩臺AP1000機組,其熱試驗工作在上周已全部結束;今年四季度,它們將并網發電。
普通讀者對這兩座核電站應該不太熟悉。簡單說,無論兩者中哪一臺機組先發電,都將成為全世界首座正式投運的第三代核電機組。和二代相比,三代核電的技術性能特別是安全性有顯著提升,在經歷日本福島核事故之后,第三代機組順利通過各種嚴格測試正式投運,將是全球核電事業的標志性事件。
正如昨天與會的國際核能界人士所言,核電前景光明,挑戰也非常巨大。它始終面臨著公眾對其安全性的拷問,特別是全球三次重大核事故的陰影至今仍未退散。與此同時,風、光等同樣低碳的可再生能源也在挑戰著核能———過去十年,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下降了3倍,而核電為滿足不斷抬升的安全性要求,成本越來越高,對傳統能源的優勢逐漸喪失。
在這種情況下,核電行業內部合作的動力越來越凸顯。拿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總經理顧軍的話說,國際核電產業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換句話說,一個大項目的成功將有助于核電在全球重樹信心。
在浙江三門和山東海陽即將建成的三代機組,恰恰同時能滿足安全性和經濟性要求。它們采用了“被動冷卻”或者說“非能動安全”的新思路,結構簡單,安全性卻很高。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院長鄭明光告訴記者,非能動機組假使出現意外,無須借助外部能源,僅靠重力和水的“蒸發冷凝”循環,就可以為反應堆芯降溫,避免堆芯熔化導致嚴重后果:“可以說只要地球存在,就不會有大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三代機組是全球核電產業應對挑戰的關鍵一擊。
從引進消化吸收走到全球領先
三代核電在全球都遭遇了長期的“落地難”。即使在我國,兩大核電項目從啟動到現在也經歷了十年之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核學會理事長李冠興說,三代核電的新技術,在全球遭遇到許多困難;不過,三門、海陽項目的推進,標志著我國三代核電技術已經成型,可以批量推廣。
三門與海陽機組代號為AP1000,是中美核電產業十年合作的結果;設計方為美方西屋公司,中方負責建造。國電投的王炳華說,這十年里,中國在AP1000的實施中,裝備、材料、建造模式等許多環節得到了磨練,國產化率已從最初的32%提升到72%。
但中國并未止步于此。在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支持下,全自主技術、更先進的三代核電機組CAP1400,目前已接近設計完成。王炳華說,CAP1400是目前全世界最大、最先進的三代機組,單機容量達150萬千瓦,建設周期只有4年多;一旦發生意外,最初72小時無須任何外部干預,72小時之后也只要少量干預就可確保安全。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重大專項的牽引下,全國超過200個單位、2萬多名技術人員聯合攻關,使得CAP1400中所有關鍵設備、材料等“一直被卡脖子”的環節都實現了自主突破,設備國產化率超過85%,且形成了全球化的供應鏈。雖然CAP1400還在等待國家核準,但詳細設計已完成了96%,且通過了歷史上最廣、最深的技術評審。王炳華認為,CAP1400實際上已具備開工建設的條件。
目前,中國三代核電已經開始了海外拓展的嘗試。在巴基斯坦,幾個項目正在落實推進,采用的是中國另一項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方案。而在今年5月,在兩國元首見證下,中國與阿根廷簽署了價值超過120億美元的核電合作協議,再次推動三代機組成功“出海”。有專家告訴記者,此次國際核工程大會期間,來自歐洲、非洲、亞洲等國的代表將考察中國的核電技術,談討開展合作的可能性。據透露,國內建設三代核電站的總投資在450億元,如果走向海外,預計價格可以翻番:“這比出口手機要大得多。”
李冠興說,我國正在從核電大國邁向核電強國,這是在新型舉國體制之下,國家實力和凝聚力的體現。目前中國在建的核電項目占全球的40%,將來,我國核電產業將為世界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能源發展作出新貢獻。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