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核電站投產后電賣給誰?

2017-07-12 10:53:58 高科技與產業化   作者: 李俠  

據澎湃新聞報道,三大核電企業董事長聯名呼吁:核電按基本負荷運行,保障核電消納。事情起因于2016年,全國核電機組按發電能力可生產2428億度電,但由于各種因素限制,實際完成的計劃電量1829億度,參與市場交易消納137億度,總計損失電量462億度,棄核率達19%,相當于近7臺核電機組全年停運(澎湃新聞2017-03-08)。

聯想到未來幾年我國還將有多個核電站進入投產階段,到那時核電賣給誰呢? 這則消息反映出當下電力市場有三個問題急需認真思考。

第一個問題,我國的電力供應是否充分

為了更好地展示我國電力市場的供給情況,需要對我國的電力市場整體有個粗略了解:根據國家統計局數字,2015年全國發電量為58145億千瓦時,其中火電42420億千萬時,水電11302億千瓦時,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社會用電量為5550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5%。更為嚴重的是,2015年,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發電設備累計平均利用小時為3969小時,同比減少349 小時。其中,水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3621小時,同比減少48小時;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4329小時,同比減少410小時。

這組數據說明了兩個問題:其一,當下電力產能供過于求,有效需求增長緩慢,現有發電能力幾乎都處于不能滿負荷工作狀態。這里還沒有提到大量的棄風電、光電現象,據介紹:2016年全國棄風和棄光電量分別達到497億千瓦時和74億千瓦時,較上年分別增加了46.6%和85%。即便產能如此嚴重過剩,2015年,全國電源新增生產能力(正式投產)12974萬千瓦,其中,水電1608萬千瓦,火電6400萬千瓦;其二,目前的電力能源結構主體仍然是火電為主,化石燃料也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源頭。

至此,不需要再羅列數據了,電力供給市場目前存在嚴重產能過剩情況,即便處于用電高峰時段,現有的生產能力也足以滿足市場需求,因而,核電的加入會讓這種供給過剩現象更加嚴重。

第二個問題,核電能否促成能源供應轉型

就目前情況看有點難。自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以后,國家電力公司拆分為兩大塊:電網與發電。名義上產供銷分離,但是在結構安排上則呈現生產多元化而銷售渠道單一化,人為造成嚴重壟斷,這就意味著發電受制于輸送與銷售渠道,從而導致發電企業遠離市場,并不了解市場的真實需求。問題是在市場經濟社會,電網與發電廠家都是相對獨立的市場經濟主體,都要追求利益最大化。

據介紹,就目前公開的發電成本排序而言,水電成本最低,其次是核電,約合每度3~4角錢,再次是火電(我猜測真實成本在2~3角之間),第四是風電。但是,這種成本核算僅僅是發電成本(建造成本+運行成本)。

山東魏橋電廠以低于國家電網三分之一的價格賣電,還有25%的毛利潤,由此可知,不賺錢誰還費心做這事。再加上核電目前僅占總發電量的4%(按2016 年數據測算),短期內靠核電改變能源結構顯然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要走。

電力資源的最大特點就是無法儲存,核電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調峰性能差, 更不能停機,一旦運轉最好滿發,這樣能夠充分利用核燃料,并為后續的核廢料處理提供便利。因此,核電一旦投產最穩妥的方式就是按基本負荷運行。如果完全按照當下的行政指令去運營,可以很容易猜測到,這個模式在實際運行中會出現打折扣現象,電網會以各種名義消解行政指令,讓指令在執行中打折扣。在電力需求不緊張,而且核電成本無法與傳統電力競爭的情況下,再加上反核的聲音,無法回避的核廢料處理難題,以及巨大的外部成本,希望利用核電去改變傳統能源結構的設想在當下僅具有理論意義,由此可以推斷核電生產的未來之路仍是不確定的。

由于成本與市場價格的約束,用風電、光電等清潔可再生能源逐漸替代造成污染的化石能源結構的設想同樣面臨技術與成本的約束。如果沒有大的技術突破,轉型困難,除非國家補貼,但這不是長久之計,如何破解這個困局,只有市場化才是最終的破解之道。

第三個問題,能源結構升級轉型的出路

僅就國家電網而言,雖然目前高居全球500強企業的第二名,但這份成績單并不值得驕傲。客觀地說,中國電網的市場化改革嚴重滯后,由于電力需求的剛性特征以及其超級壟斷地位,導致其改革的動力與動機嚴重不足。基于常識,市場供給增加,消費價格應該下降才對。試問中國的企業和公眾享受到符合市場預期的電價了嗎?顯然沒有。在當下以火電為主的能源結構下,煤炭價格都快降成白菜價了,也沒見電價有多少變化,導致電力需求嚴重不足。時至今日,市民用電大多平均在5~6角錢左右,工業用電更貴一些。如此巨大的差價,一則造成了壟斷利潤,二則限制了有效需求。當下中國電力市場的情形是:電力公司嚴重產能過剩,而電網公司通過各種隱性計劃手段向電廠買電入網,并在各個生產廠家進行銷量限額分配,這種運行模式嚴重扼殺了競爭與創新的潛在空間。

由于水電、火電、風電、光電與核電等生產廠家都要依靠單一渠道賣出產品, 會造成既無法實現滿負荷運轉,也無法實現充分競爭。導致的結果只有兩個:其一, 在計劃定額下,雙方都沒有動力去改革與創新;其二,消費者剩余永遠被壟斷企業獨占。在這種模式下,市場是失靈的。由此可以推測企業會有強烈愿望去實行自救行為:即與當地用戶私下交易賣電,當然這種價格是以比國家電網價格更低的價格出貨的,但是電網肯定是會阻擊這種私下交易行為。

一個理想模式應該是,通過市場的力量淘汰落后產能,降低電的成本,擴大用電的需求。作為超級壟斷企業的電網本應把基于壟斷價格賣電所得的利潤中的一部分用于實現電力供給結構的改革,支持屬于清潔能源的風電、光電、核電等進行技術革新,以促其降低成本,從而大幅替代火電所占比例,實現能源結構的轉型,并助推全社會降低污染保護環境的目的,履行企業的責任。(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責任編輯: 江曉蓓

標簽:核電站,投產,負荷,運行,核電消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