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報道,有人做出了一分鐘就可充滿電的電池。于是,推論電動汽車實現了一分鐘充電,將如何如何。
讓我們做一個簡單的算術。一般的電動驕車配30度電的電池,用市電電壓為220伏的電源充電,一小時充滿電的充電電流為30000/220=136.36(安),一分鐘充滿需要的電流是136.36×60=8181.82(安)。這么大的電流,市電電網是不可能承受的。要知道,戶用電表能承受的電流普遍在30--100安之間。形象比喻,有人用水龍頭加水,一分鐘給一只桶可以加滿水,想一分鐘給一個游泳池加滿水,是可以計算出來的,在原理上沒有問題,可是找不到這么大的水龍頭供水。于是,他找生產商定制,生產商會告訴他,生產這種水龍頭不經濟,沒有銷路,是不會生產的。再說,社會上也沒有這么大的水管供水。
這里涉及三個科學常識,科學實驗、科學實現、科學實業,還涉及社會匹配條件的問題。
科學實驗證明了科學原理的事情,并不一定可實現,實現了的事情,并不一定適合生產,產業化,轉化為科學實業。
現在的媒體報道,容易混淆這三個科學常識,對一些剛剛完成了科學實驗的事情,當做科學實業的結果大肆渲染。例如,石墨烯,可燃冰等,都存在這些現象。有些公司或者機構,拿實驗的東西,當成產業化成果宣傳,圈錢。“巴鐵”破產就是一例。
還有,要注重社會接受和配套條件。有些科學活動,做到了實現的階段,但是,要讓社會接受,還有曲折的路要走。汽車才實現的時候,就遇到了很大的社會阻力。英國曾經制訂了“紅旗法”,要求開汽車時,前方要有人手拿紅旗開路。這在現在看來,是個笑話、蠢事。
目前,中國電動汽車所用的鋰電池,在政策的驅動下,走到了實業階段,還存在很多問題,如容量問題,充電時間長問題,電網配套問題,鋰原料供給問題,鋰離子污染環境的環保問題,等等。
解決這些問題,不是靠科技“大躍進”,看到一個科學實驗結果,就當做產業化成果來吹噓。而是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踏實做好實事,切實解決問題。
解決電動汽車的電池問題,可以突破電池思路的局限,應用新型電源、電網等科技成果,創新解決問題。
現在中國采用的大發電基地+大固定電網的供電模式,難以適應電動汽車等移動用電的需求,我們可以用模塊電源+移動電網的供電模式來解決問題。
模塊電源可實現移動供電,移動電網突破了傳統固定電網的概念,傳輸的不是電能,而是以無線聯網的方式傳輸電源運行大數據,實現共享電源,在線結算等功能。
制造模塊電源可供選擇的科技成果有許多,例如,氫發電,金屬發電,等離子發電,地磁能發電等。政府在政策上,應支持和鼓勵新技術的應用,通過商業模式創新,形成產業生態。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