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地質調查局立足“全力支撐能源資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務國土資源中心工作”基本定位,聚焦“六大需求”,積極推進并實施“十大計劃、50項工程、300多個項目”,在業務規劃、改革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文化建設、黨風廉政等方面取得了諸多成果。為迎接“十九大”召開,充分展示“十八大”以來地質調查工作取得的成績,本報邀請了中國地質調查局各部室及直屬單位相關負責人、工程首席專家、職工代表等,圍繞貫徹落實“三深一土”國土資源科技創新戰略,以及國土資源部黨組、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關于“責任落實年”活動的總體要求,并結合具體工作,談科技創新、談責任落實。從今日起,本報特開設“工程首席談創新”、“責任落實大家談”等兩個專欄,陸續刊登相關文章,敬請垂注。
創新是海域油氣勘探技術進步和理論革新的靈魂,是取得地質認識和實現資源發現的源動力。自2015年“海域油氣資源調查工程”實施以來,圍繞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與建設海洋強國戰略需求,秉承“用科技創新改造、支撐和引領地質調查”的指導思想,瞄準我國東南陸緣特提斯帶和邊緣海的新區、新層系,選擇調查程度低、勘探風險大、尚無商業性油氣發現的南黃海、東海、南海北部新層系,以及南海南部深水新區開展油氣資源戰略調查,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創新性地研發適合調查區特點的油氣探測技術及評價理論至關重要。針對調查區湍流無規律、碳酸鹽巖及火成巖屏蔽、地層變形復雜等難題,工程科技人員經過科學設計及攻關試驗,形成了適合于“淺水深層”的“高(覆蓋)、富(低頻)、強(震源)”(獲得了2016年度地質科技十大進展)和“深水深層”的“長排列準三維”地震調查技術體系,大幅度提升了深部地層地震成像效果,為后續油氣地質研究奠定了“物質”基礎。明確指出了南海北部海域海相中生界油氣資源勘探前景;建立了南黃海古生界“多源多期”油氣成藏模式;再現了東海中新生代盆地形成與演化的動力學過程,指明了中生界油氣資源勘探方向;建立了南海南部深水砂巖儲層識別技術體系及生物礁復式油氣成藏模式,進一步豐富、完善了海洋油氣地質理論,拓寬了海域油氣勘探領域。
在科技創新思想的指導下,技術進步與理論革新極大地推進了海洋油氣資源勘探工作。在上述四大重點海域,圈定出7個油氣遠景區,優選出10個有利區帶,落實了20個重點目標,提出了4口初步建議井位,為盡早實現我國海域新區、新層系油氣資源戰略發現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項目成果以中國地質調查局成果快訊、百項成果和百項理論及學術交流、論文的形式向社會發布,引起了業界高度關注。通過工程的實施,逐步形成了“產-學-研”相結合的精干高效的“深水”、“深層”油氣資源調查與評價團隊。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