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如今,新能源車已不僅是汽車行業的未來趨勢和機遇,更成為不少車企活下去的“救命稻草”與“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
7月21日,江淮汽車發布公告稱,獲得政府撥付2016年新能源車補貼6.71億元;8月7日,力帆股份發布公告稱,收到包含新能源車補貼在內的政府補助總計924.81萬元。
類似的公告,近幾年頻繁地出現在一些上市車企的公告中。
值得注意的是,消失已久的哈飛汽車,最近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而使其“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就是新能源汽車。
據媒體報道,哈飛汽車將與北京金唐奕豐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合資成立一家新公司,發展方向是新能源汽車。此前,被撤銷乘用車生產資質的雙環汽車,也轉型生產新能源車。
一夜之間,無數被認為會消失的車企,均憑借新能源造車,從“故紙堆”中活過來,那些發展狀況堪憂的車企,也因新能源汽車有了新生機,可這些企業真的能為新能源車發展,帶來助力嗎?
新能源車補貼成企業最大利潤來源
據江淮汽車2016年財報,2016年其凈利潤為11.62億元,同比增長35.49%,其中政府補貼為41.12億元,新能源車的補貼為35.74億元,占政府補貼的87%。
由此計算,如果去掉新能源車補貼,江淮汽車2016年凈利潤為虧損24.12億元。
作為在國內新能源車領域有不錯發展的江淮汽車,在傳統車市場遇冷沖擊之下,似乎只能依靠新能源車,維持堪憂的財報數據。
力帆汽車同樣如此,2016年力帆股份凈利潤為8260萬元,同比下滑76.66%。其中政府補助為6552萬元,新能源車補貼為4091萬元,新能源車補貼已經占到了其全年利潤的一半左右。
同時,這還不包含其子公司因“騙補”,被取消的6719萬元的新能源車補貼。
如果算上這筆補貼,那么力帆股份的經營獲利遠不及政府補貼,這對一家企業發展來說,并不算是好事。
因國家政策和新能源車補貼的“風吹草動”,業績就“大起大落”的不只江淮和力帆。
中通客車、安凱客車等客車企業近期相繼發布2017年上半年業績預告,業績和凈利潤均出現下滑,成為普遍現象,部分企業甚至預告了大幅度的預虧損。
業績下滑原因之一,就是2017年國家新能源客車補貼標準大幅減少。
查看這些企業2016年業績不難發現,新能源客車已成為這些企業的主銷車型,利潤貢獻度非常高,而新能源客車業務所貢獻的利潤中,政府補助占了很大一部分。
新能源車資質成企業“保命神器”
對一些企業來說,新能源車是利潤奶牛,而對于另一些企業來說,新能源車則成了“保命神器”。
在公眾視野里消失已有一段時間的哈飛汽車,近日被曝出將因發展“新能源車”再次回歸市場。
報道中提到將與哈飛合作的這家企業,并無生產資質、品牌和技術,而這些哈飛汽車卻都具備,此次合作哈飛將以這些資源入股。
未來新公司若能盈利,將幫哈飛汽車償還債務,而哈飛汽車或許真能因此“起死回生”。
2016年被撤銷乘用車生產資質的雙環汽車,也決心轉型新能源車企,雖然其部分車型被撤銷生產資質,但生產資質并未完全取消。也正是憑借這一點,雙環汽車才能“死而不僵”。
與其類似的還有野馬、獵豹、眾泰以及觀致等企業,在傳統車業務上出現瓶頸,轉而押寶新能源車業務,以求新的生機。
這對企業來說算是一種合理的做法,但這些在傳統車領域未取得成功的企業,換到新能源車領域就能成功嗎?它們的出現對中國的新能源車市場會有助力嗎?
恐怕很難,在傳統車領域經營多年并未成功的企業,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其經營存在問題,更何況野馬、獵豹、雙環、眾泰等等,身上還有著“山寨”、“抄襲”等標簽。
這樣的企業轉換到新能源車領域恐怕也未必能成功,而它們如果一如既往,恐怕也難對整個新能源車市場產生有益的作用。
新能源車不是、也不應該是車企的“救命稻草”和“保命仙丹”,而所有在新能源車發展初期,想要借此搭一次便車并“投機取巧”的企業,最后恐怕不過是再多“茍延殘喘”一時半刻。
隨著政策收緊、技術門檻提升,新能源汽車領域很快將掀起一輪淘汰賽,對該行業進行大浪淘沙。
責任編輯: 李穎